每年车展都像一场汽车圈的“春晚”,各大品牌争奇斗艳,新车、概念车轮番上阵,生怕别人忘了自己。可今年的上海车展,画风有点不一样。你逛着逛着就会发现:咦,怎么少了点啥?现代、起亚、标致、雪铁龙、捷达、雪佛兰、捷尼赛思、启辰、捷豹路虎、斯巴鲁……这名单一念出来,心里咯噔一下——这些可都是曾经在街头巷尾刷过脸的熟面孔啊!
更离谱的是,连特斯拉也“隐身”了。不是它卖不动,而是它压根不稀罕来。这事儿细想挺扎心的:有的品牌是想来但没底气,有的是来了也怕被比下去,干脆不露脸。这背后,哪是简单的缺席?分明是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进入加时赛了。
曾经的“老咕噜棒子”,现在连展台都租不起?
先说现代和起亚,这对韩系双雄,当年可是靠着颜值和性价比杀出一条血路。可现在呢?北京现代刚推了新一代胜达,3月销量才252辆,你敢信?这车放以前,妥妥的“出片利器”,现在连车展都不来露个脸,是不是有点“劝退”?起亚更惨,全品牌月销才六千多,K5、EV5这些车卖得跟“清仓处理”似的,消费者不是不想买,是真不知道它家现在主打啥。
标致和雪铁龙,曾经的“法式浪漫”代表,现在浪漫不起来了。标致3月全国才卖1047辆,雪铁龙好点,也就1395辆。凡尔赛C5 X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说“这车真香”,结果几年过去,配置不升级,价格不松口,消费者的新鲜感一过,转身就投奔国产新势力了。你说它来参展,展台上摆几辆车,观众问一圈发现“就这?”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雪佛兰更是“跌冒烟了”。科鲁泽都打骨折到780台了,品牌总销量才一千出头。经销商退网、工厂转移,2027年合资合同到期,这哪是品牌在挣扎,简直是提前写好了“告别信”。捷达呢?本想靠低价走量,结果大众自己降价比它还狠,速腾优惠后比捷达VA7还便宜,配置还高,你说捷达心里气不气?这不是“走路摇头晃脑”,这是被自家亲爹背刺,气得蹦起来。
豪华品牌也“玩不起”了?
捷尼赛思,号称“韩国宾利”,结果三次进中国,三次都“水土不服”。高管还甩锅员工不买自家车,这话一出,品牌形象直接“天塌了”。你说你一个豪华品牌,连员工都不信,消费者能信?这哪是品牌高端,这是自我PUA。
捷豹路虎倒是有点不一样。它说“客户在哪儿,我在哪儿”,不参展是因为想搞专属活动。这话听着挺有道理,但现实是:路虎揽胜卖得再好,也救不了整个品牌在国内的颓势。新能源转型慢,国产车型没亮点,进口车又贵,年轻人现在都去看小米SU7了,谁还去展台看一辆动辄七八十万的路虎?
斯巴鲁就更尴尬了。水平对置发动机、全时四驱,玩车的人说它是“驾驶玩具”,可问题是,现在有几个年轻人愿意为“驾驶乐趣”买单?预算同样的钱,人家买小米SU7是“上头”,买斯巴鲁是“装逼不成反被笑”。新能源的冲击下,斯巴鲁连“床车”都算不上了,简直是“老咕噜棒子”里的活化石。
新势力“支棱起来”,老品牌“集体隐身”
有意思的是,这边传统品牌纷纷“退群”,那边新势力却“上桌第一个动筷”。鸿蒙智行、小米汽车、乐道、方程豹、iCAR……这些名字一出来,展台人山人海,拍照打卡的比看车的还多。小米SU7一亮相,直接成了“出片利器”和“车界网红”,订单爆到工厂加班加点都赶不上。
你再看这些新品牌,智能化、设计感、用户体验,样样都拿捏得死死的。L2级辅助驾驶、百公里加速3秒内、三电技术顶呱呱,人家不光是卖车,是卖一种生活方式。反观那些缺席的品牌,还在纠结“要不要降价”、“要不要本土化”,节奏完全被甩开了。
横向对比:谁在“真香”,谁在“劝退”?
拿捷达VA7和速腾比,价格贵、配置低,你说消费者怎么选?这不是竞争,是自断后路。再看起亚EV5和比亚迪元PLUS,都是紧凑型SUV,EV5月销几百,元PLUS月销两三万,差距在哪?比亚迪的三电技术、刀片电池、智能化体验,哪一项不是实打实的“真香”?
还有标致408和长安UNI-V,一个坚守“法式浪漫”,一个玩转“科技运动风”,结果UNI-V销量是408的好几倍。消费者不是不懂浪漫,是浪漫得有性价比。
淘汰赛,真的开始了
这10个品牌缺席,不是偶然,是必然。市场不会因为你是“老品牌”就给你留位置,消费者只认“真香”不认“情怀”。新能源的浪潮一来,反应慢的、转型迟的,统统被拍在沙滩上。
有人说,车展只是宣传手段,不来也能卖车。可问题是,连宣传都不敢上,还指望消费者主动上门? 特斯拉不来,是因为它不需要;其他品牌不来,是因为它“来不起”。
现在的车市,已经不是“谁能卖”了,而是“谁还能活”。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是死在沙滩上,是直接被卷没了。
这样的汽车市场,你会怎么选?是继续支持那些“老咕噜棒子”,还是拥抱那些“上头”的新势力?你觉得,下一个“缺席”的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