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电动家轿”,这词儿一溜儿从嘴边滑过,带着股子热闹劲儿。想当年,挂上“国民”俩字的,那都得是禁造耐用、价码亲民,老百姓勒紧裤腰带也能盘下来的物件儿。如今添了“电动”这俩字,味道就变得忒微妙。一头是环保意识抬头,电车成了奔头;另一头,电车那身价,可不是谁家都能轻飘飘拥有的。这荣威D6,愣是要蹚这浑水,把自己捯饬成十万级市场的国民电动家轿,这步棋,走得能成吗?
先瞧瞧这价儿,官方指导价摆在那儿,9.98万到13.98万,限时一口价呢,7.98万到11.98万。听着是挺勾人,直接杀进了油老虎的后院儿。要知道,现在不少合资牌子的紧凑型轿车,办齐了也得十五六万打上。可问题也跟着来了,这个价码,能给到啥行头?续航里程够不够呛?充电是不是得跑断腿?这些都是硬茬儿,直接关联到老百姓的用车感受。
上汽乘用车掌柜俞经民放话了,现在SUV、MPV是越烧越旺,可家轿这摊子也得翻个花样,得有电动的选项。这话听着没毛病,市场细分嘛,总得给主顾们多条道儿不是?可这里头藏着个门道:是主顾们真稀罕这个?还是厂家自个儿觉得应该有?
倒回去瞅瞅2024年,上汽集团的进账确实不赖,自家牌子占比也高。这说明啥?说明老百姓对自家产品的认可度在往上拱。可认可度高,不等于愿意闭着眼为新能源掏腰包。不少人买车,还是掂量性价比、盘算实用性。
荣威这回祭出“价值平权”的旗号,听着挺唬人。啥意思呢?就是要把那些个高端车才配有的玩意儿,往下拽到这个价位段。听着是美事一桩,可细琢磨琢磨,这“平权”到底是真心实意地让利,还是换个花样忽悠你?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这玩意儿,门道深着呢。
上汽研发总院的孙益民念叨着“异步开发”、“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之类的经,听着挺玄乎,可老百姓更在意的是,这车开起来稳不稳当,电瓶牢不牢靠,会不会下雨天漏成水帘洞。毕竟,谁也不想淘换个隔三差五掉链子的“智能铁疙瘩”。
更有意思的是,俞经民还说了,荣威D6不挣钱,可要搏销量,要市场份额,要对得起“荣我国威”这四个字。这话就有点“凡尔赛”了。赔本赚吆喝,图个啥?图的是牌子的响亮,图的是长远的营生。可话说回来,要是货色上不去,光靠嘴炮,能撑多久?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电车价钱高得离谱这事儿归咎于电瓶成本时,是不是忽略了车企们的油水?是不是忽略了那些个花里胡哨的宣传费?是不是忽略了渠道的抽成?这些可都是影响最终身价的主儿。
现在不少车企都爱拿华为当标杆,搞智能全家桶。可俞经民说了,荣威排在头一位的是质量。这话撂得挺瓷实,也挺机灵。归根结底,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车首先得是个靠谱的代步工具,智能嘛,顶多算个添头。
所以啊,荣威D6想当这“国民电动家轿”,要过的坎还真不少。一头,得拿出足够硬扎的实力,让老百姓觉得掏的银子值当;另一头,还得打破主顾们对电车的固有印象,让他们觉得电车也能省钱、好使。
说白了,这不仅仅是发售一款新车,更是一场关于“国民车”定义的重新演绎。以前的“国民车”,是桑塔纳、是捷达,是抗造耐用、价钱实在。现在的“国民电动家轿”,又该是啥样儿的?这恐怕不是靠扯着嗓子吆喝就能办成的,得靠真刀真枪的本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