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089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最近汽车圈里传出个大消息, 日产武汉工厂要停产了!说实话, 这事儿我一开始还不太敢信, 毕竟这可是2022年才投产的超级工厂啊. 可仔细一琢磨, 看看现在的市场形势, 这事儿好像也不意外了. 你们说, 日产这是要彻底认输了?还是在憋大招准备反击?
从明星工厂到关停边缘
要说这个武汉工厂, 当年可是日产的心头肉啊. 2019年开工, 投资接近100个亿, 设计产能30万辆, 听着就霸气. 当时日产高管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在中国打个翻身仗, 结果呢?现实给了日产一个响亮的耳光.
我前几个月专门去过那个工厂, 说实话, 那个冷清劲儿真的让人心里发凉. 30万的产能, 实际一年才生产1万多台车, 这产能利用率连10%都不到. 你说这得多尴尬?车间里的工人比生产的车还多, 传送带上一天也见不着几台车经过.更让人无语的是, 2024年这个工厂居然开始给岚图代工了.想想看, 堂堂日产, 居然要靠给国产品牌代工来维持工厂运转,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朋友圈里有个在那儿工作的哥们儿跟我说, 现在厂里的日本专家走得差不多了, 食堂的日料都改成热干面了.
日产在华全面溃败
说起日产在中国的表现, 真的是一把辛酸泪. 还记得2018年那会儿, 日产在华销量156万台, 风光无限. 现在呢?2024年只有69. 7万台, 直接腰斩!这跌得有多惨?我给你们算笔账:
轩逸以前月销2万台是常事儿, 现在呢?好的时候也就1万出头, 还得靠大幅优惠才能维持. 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观望轩逸, 但一听说现在终端优惠都超过3万了, 心里都在打鼓:这车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更别提奇骏了, 当年那可是SUV市场的香饽饽, 结果硬是要推三缸发动机. 我当时就说这不是作死吗?果然, 销量从月均1. 5万台直接跌到3000台都不到.这操作, 真的是把好牌打得稀烂.
至于那个电动车ARIYA, 说起来更是让人无奈. 标称续航623公里, 实际一开空调直接砍一半, 被车友们戏称为"电动刺客". 上市才三个月就官降6万, 老车主气得想撕横幅.
新能源时代的掉队者
坦白讲, 日产在新能源这块儿是真的掉队了. 人家比亚迪、小鹏这些品牌, 18个月就能搞出一款新车, 日产改个车灯造型都得审批两年.
你们知道这差距有多大吗?
我去年试驾过ARIYA, 车机卡得就跟十年前的智能手机似的, 导航死机了还得去4S店手动重启. 这在2024年简直就是灾难级的体验. 反观国产新能源车, 语音助手、智能座舱、辅助驾驶, 样样都比日产强.
更要命的是价格. ARIYA起售价19. 99万, 可同级别的国产电动车, 配置更高、续航更长的, 15万就能拿下. 消费者又不傻, 这钱花得冤不冤?
N7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眼看着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日产终于憋出个大招:N7纯电轿车.
说实话,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 这车还真有两把刷子. 搭载高通8295芯片, 配备高阶智驾系统, 听起来总算是跟上时代了. 关键是, 据说这次日产学聪明了, 要跟华为、百度这些科技公司深度合作.但是吧, 我心里还是有点儿打鼓.
毕竟日产之前在新能源领域踩的坑太多了, 消费者对它的信任度已经很低了. 现在市场上新车那么多, 比亚迪海豹、小鹏P7这些车型都已经很成熟了, N7凭什么能抢到市场份额?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定价. 如果日产还是按照以前的思路, 觉得自己是"国际大品牌"就要卖高价, 那估计又得扑街. 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是什么?15万以内的价格, 20万级别的配置, 这才是王道.
时代变了日系车还能翻身吗
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 真的是变天了. 中国品牌占了将近70%的市场份额, 日系车从18%跌到10%都不到. 这变化来得太快了, 很多传统车企都没反应过来.我觉得日产现在面临的问题, 其实不只是产品的问题, 更是思维的问题.
还在用十年前的套路做车, 还指望着"全球车型"能打遍天下, 这在智能电动时代根本行不通了. 消费者要的是什么?是能听懂方言的语音助手, 是能自动泊车的智驾系统, 是每周都有新功能推送的OTA升级.
日产如果还是抱着"技术日产"的老思维不放, 那武汉工厂的停产可能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 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工厂面临同样的命运.说句老实话, 留给日产的时间真的不多了.N7能不能成为救命稻草, 关键还得看日产能不能彻底放下身段, 真正融入中国的新能源生态. 否则的话, 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 很可能就要成为汽车史上的一个注脚了. 你们觉得呢?日产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