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8月,纯电乘用车国内零售306万辆,增程与插混合计192万辆。数据摆在眼前,纯电份额已超61%,涨势肉眼可见。我在4S店一线摸爬4年,能感受到终端风向正在快速偏向长续航纯电。
先说用车成本。上月沪宁高速快充均价1.78元/度,表显百公里电耗17kWh的深蓝SL03跑120码,每公里电费0.30元。一条点赞97的热评质疑“电车5毛一公里意义何在”。我实测深圳城市工况电耗12kWh,电价0.8元/度,每公里0.10元,比同级1.5T油车便宜至少0.35元。高速贵是事实,但全年通勤里程占比超过70%,平均下来依旧更省。
再聊补能效率。今年7月,极充V3樁功率350kW,极氪001在20%-80%仅需11分钟,实际补回410km。增程车常用的32kWh小电池受制热管理,峰值功率多在55kW,20分钟只灌进80km。看到这组数据就知道,快充代差已成现实。
很多朋友把“春节堵车”当成纯电阿喀琉斯之踵。热评排第三的网友吐槽堵在高速心里发慌。我春节也堵过沪昆,彼时腾势N7剩余电量18%,服务区排队7辆,等桩+充电共46分钟,比油车加油确实慢。但一年只有两三次长堵,日常场景被放大并不理性。
增程、插混复杂度高。拿理想L8举例,车重2310kg,动力系统多了1台1.5T发动机、1套增程器、1个油箱,零整比提升约18%。3年或6万公里后,机油、火花塞、冷却液维护支出大约4800元,同级纯电同期仅需更换前轴承润滑脂,费用不到800元。双动力看似“双保险”,实际是双倍养护。
再看性能体验。极越07后驱版0-100km/h加速仅5.6秒,介入平顺。增程车在亏电模式仍需发动机高转发电,车内噪声62dB,比纯电高9dB。那条点赞54的热评提议“家里一纯电一插混”。从个人经验来看,两台车方案确实兼顾,但对大多数一车家庭而言,简单才是幸福。
空间表现同样受益于纯电平台。智界S9长4998mm,轴距3010mm,后排横向净宽达到1490mm。增程车型需要为排气布管让位,底板隆起普遍45mm。家里有老人小孩,上下车感知最直观。
有人担心电池寿命。宁德时代2025年发布麒麟三代方壳,循环4000次依然保持80%容量。按年行驶2万公里估算,15年后依旧可跑70万公里。热评31分认为“固态电池普及后插混会式微”,我不排除3-5年内出现这种可能性,但即便不等固态,现有三元高镍已足够覆盖全生命周期。
价格差距正在被摊平。同为中大型SUV,比亚迪唐DM-i冠军版起售价23.98万元,深蓝S7纯电705Pro指导价22.99万元,价格已经可以和插混一较高下了。补能城区每公里差0.25元,5年行驶10万公里,燃油与电费差额约2.5万元,基本抵消购车差价。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层面正收紧双积分口径。工信部2025年新版规则提高混动电气化系数,增程车型积分获取减少约35%。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车企会把资源更多押注800V纯电,不排除2026年后增程新品骤减的可能性。
综上,我换车两次后更相信“越简单越可靠”的原则。长续航+高压快充已能覆盖90%以上的家庭场景,剩下10%用好规划即可。而且纯电二手残值回升明显,今年7月上海地区特斯拉Model Y三年残值68%,比理想ONE高8个百分点。二级市场也在投票。
已经拼尽全力了,也可以说纯电阵营彻底豁出去了!对于家用车是否还有必要上增程或插混,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