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闯怒甩小米SU7,价值观对撞!一声异响引爆信任危机,车主苦不堪言

车评人闫闯在9月11日那场公开的“告别”中,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的小米SU7,并撂下狠话:“以后不碰小米任何产品。”

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他直言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让这场看似个人恩怨的风波,迅速升级为整个汽车行业对产品品控和用户信任的深刻反思。

引爆这一切的导火索,是闫闯那辆SU7后排挥之不去的异响。他形容那声音,像是“小铁珠撞塑料片”,又或是“滚珠撞塑料”,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廉价感。

闫闯从事汽车行业多年,对车辆品质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他强调“十年都没遇到过”这种特别的问题,这让他感到分外刺耳和意外。

闫闯怒甩小米SU7,价值观对撞!一声异响引爆信任危机,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然而,这刺耳的异响并非闫闯的“独家体验”。社交媒体上,多位车主纷纷反馈,这似乎成了该车型难以言说的“通病”。

就在闫闯发声前一天,9月10日,一位名叫“马锐拉”的车主已经按捺不住,公开发文直接@雷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异响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的无奈与不满。

闫闯转发了这篇求助,并在其上添上了自己“不碰小米产品”的决绝宣言,将个体的不满推向了群体共鸣的高潮。

那一声异响,刺痛了谁的心?

车辆后排在行驶中发出的那种“小铁珠撞塑料片”般的异响,对于驾驶者来说,无疑是种持续的折磨。

它不像发动机的轰鸣那样充满力量感,也不似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那般自然,而是一种细碎、廉价的机械摩擦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车主,这辆车的某些细节,被粗糙地对待了。这种不和谐的噪音,无情地侵蚀着本应宁静且舒适的驾乘体验。

闫闯怒甩小米SU7,价值观对撞!一声异响引爆信任危机,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闫闯作为资深车评人,对汽车品质的感知可谓专业而敏锐。

他那句“十年未遇”的评价,无疑加重了这一问题的特殊性,暗示在当今汽车制造工艺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多么不合时宜。当越来越多的车主晒出异响视频,抱怨售后推诿扯皮时,个体的不满迅速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群体共鸣,让“小问题”不再小。

马锐拉在9月10日的公开吐槽,无疑成了引爆此次风波的关键一环。

这篇直指核心的帖子,将一个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异响问题,推到了公众的聚光灯下。

它不再是单一车主的偶然遭遇,而是演变为一个品牌在品控上可能存在的普遍性缺陷,触及了消费者对现代制造业品质的根本期待,更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从营销狂潮到品控漩涡

此次风波的爆发,绝非一时冲动,而是问题长期积压后的必然。闫闯与小米的摩擦,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他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小米SU7Ultra的“挖孔碳纤维机盖”有夸大空气动力学效果之嫌,认为其宣传有过度包装之意。

此后,小米官方的活动便再也没有邀请闫闯参与,这无疑在双方之间埋下了深深的芥蒂,裂痕开始显现。

闫闯还曾对小米“车规级纸巾盒”式的营销嗤之以鼻,质疑品牌在发布会上避重就轻,不比核心技术,反而热衷于比拼一些非关键部件的“车规级”属性。

在他看来,这种营销策略模糊了重点,也体现了品牌在宣传上的一种“避实就虚”。

此外,他对小米辅助驾驶事故数据未公开、改进措施未说明的不满,也曾多次被提及,这些都累积成了他对品牌深层理念的质疑。

闫闯怒甩小米SU7,价值观对撞!一声异响引爆信任危机,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这些历史事件,共同勾勒出闫闯与小米之间,在产品理念、营销手法和信息透明度上的长期分歧。

这些分歧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最终在异响事件的催化下,全面爆发。这表明他所说的“价值观不一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具体事件和理念冲突的深层矛盾,一次次累积的失望。

价值观的对撞,谁更懂用户心?

闫闯所提及的“价值观不一致”,并非简单的道德指责,而是企业与用户在问题解决优先级上的根本性偏离。

在制造商看来,异响或许并非“天大”的问题,可以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比如“贴点减震材料”试图遮盖,甚至在舆论发酵后选择回避,高层依旧维持既有的宣传节奏,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然而,对于用户而言,尤其是花费二三十万元购买汽车的消费者,这种持续的异响足以严重影响其驾驶体验和对品牌的信任。

他们将车辆的可靠性、舒适性以及企业解决问题的真诚态度视为核心,视为这笔大额消费最基本的保障。

这种错位,使得企业眼中看似“小问题”的应对,在用户眼中却成了“大问题”,甚至是“不被尊重”。

对比其他品牌,例如理想汽车在电机故障时能主动回应并更换部件,小米在异响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则显得缺乏透明和担当。

即便雷军照常直播,评论区却争议不断,这让品牌一贯宣扬的“为发烧而生”和“工程师文化”标签,在实际品控和售后表现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讽刺。

闫闯怒甩小米SU7,价值观对撞!一声异响引爆信任危机,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信任的代价,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考量

一场由“小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其影响迅速传导至市场端。有消息称,部分二手车商已悄悄降价几千元抛售SU7,他们担心滞销,这反映出市场对潜在缺陷和品牌信誉的担忧。

市场信心一旦动摇,其修复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远非一朝一夕能够弥补。

舆论场中,支持闫闯“敢说真话”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车主也纷纷晒出自己的异响视频,形成了一种“抱团取暖”的态势,呼唤品牌给出合理解释。

但与此同时,也有批评者翻出闫闯的旧账,质疑他曾夸赞小米,如今却翻脸太快;甚至有人提及他2017年驾车致人死亡的事故,质疑其谈论“价值观”的资格,舆论场显得复杂而喧嚣。

米粉们则积极为品牌辩护,称“小米售后反应快”,并认为“新势力要包容”,甚至与特斯拉早期的问题进行类比,试图为品牌争取理解。然而,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安全属性、高昂价值和长期使用周期,决定了用户对其信任度远超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

任何看似微小的瑕疵,都可能被放大为一场不可逆转的信任危机。

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小米“只会营销,品控不行”的质疑,其“为发烧而生”、“工程师文化”的标签面临严峻挑战。

信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的努力,但摧毁它却可能只在一瞬之间。

用户因信任而来,不应让他们因疲惫和失望而离开,这代价太过沉重。

闫闯怒甩小米SU7,价值观对撞!一声异响引爆信任危机,车主苦不堪言-有驾

结语:不负热爱方能致远

任何一家企业,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新兴市场中,若想行稳致远,必须珍视并回馈那些最初选择相信它的用户。

仅仅依靠营销流量,而忽视产品质量的坚守和对用户体验的承诺,是难以获得长远发展的。汽车不仅仅是一款产品,它更是品牌对用户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企业不应辜负最初相信它的人,因为信任一旦被消磨殆尽,再多的流量也无法弥补,最终只会沦为过眼云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