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要“瘦身”,一口气裁掉两万人!
这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震得汽车圈都跟着抖三抖。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日系老将,莫非真的要偃旗息鼓了?
335万辆,这是日产在2024年的全球出货量。
乍看之下,比上一年只少了那么一丁点,似乎还稳得住。
可要是把时间轴拉长,你会发现,这销量下滑的势头,简直就是一泻千里。
遥想2021年,人家可是卖出了460万辆啊!
短短三年,锐减了125万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叫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国市场。
作为日产的重仓之地,2024年仅售出69.6万辆,直接跳水式下跌12.2%。
这可是真真切切的“切肤之痛”。
销量颓靡,裁员便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断腕之举。
毕竟,商海浮沉,企业得先保住性命。
那么,问题来了,昔日叱咤风云的日产,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了?
提及日产,就绕不开亦敌亦友的雷诺。
自1994年雷诺染指日产股权后,其股权结构便如同一团乱麻。
外方股东心系全球棋局,渴求短期回报;日方股东则更眷顾本土市场,坚守传统的营商理念。
这种“众口难调”的窘境,直接导致日产内部决议效率低下,转型升级的步伐也慢了好几拍。
以新能源为例,日产实则是最早涉足纯电动车型的日系厂商之一。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时至今日,在中国市场仅有寥寥两款纯电车型,且定价高企,令人望而却步。
这岂不是白白将机遇拱手让人?
当然,仅凭内忧还不足以解释颓势。外部环境的剧变,也让日产如履薄冰。
眼下,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白热化。
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更是让传统燃油车市场雪上加霜。
在中国,日产要直面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的强势围猎。
就拿轩逸来说,这可是日产的销量顶梁柱。
可结果呢?
比亚迪秦PLUS DM-i横空出世,直接将其打得溃不成军。
2025年1月,轩逸销量同比骤降21.2%,单车均价也从16.8万一路下探至12万。
这降价幅度,堪比断崖式下跌。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日产同样境况不佳。
车型陈旧,库存积压,经销商们愁容满面,恨不得将滞销车辆付之一炬。
更令人焦头烂额的是,东风日产的品控问题也日渐凸显。
投诉量节节攀升,这与其在国内市场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脱不了干系。
2023年,东风日产大规模召回了120余万辆汽车,逍客、奇骏、天籁均赫然在列。
“EGR阀密封不严导致低速熄火”、“逆变器设计缺陷导致车辆失去动力”,这些问题绝非儿戏,直接关乎行车安全。
品控一旦失守,日产品牌的可靠性金字招牌,也就蒙上了阴影。
与普遍认知相悖的是,日产的窘境并非仅仅是账面数字的缩水,更是品牌声誉、技术创新、市场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困局。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日产自身在战略调整上的踟蹰不前?
那么,日产是否还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或许,唯有真正卸下“老牌劲旅”的包袱,虚心聆听市场的呼声,方能觅得突围之道。
毕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再固步自封,恐怕只会作茧自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