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一天,七家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利润池就减少30亿日元(约2030万美元)——这不是经营不善的苦果,而是美国对日本汽车关税下调承诺迟迟未落地的代价。从丰田到马自达,这些曾叱咤全球的工业巨头,如今在华盛顿的政治博弈中,正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财务失血。
01 关税利刃:每天2000万美元的消失之谜
今年7月,美日贸易协议曾带来一线曙光:美国承诺将日本汽车关税从27.5%降至15%,换取日本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协议墨迹未干,关键条款却陷入“执行黑洞”——降低关税的具体时间表至今悬而未决。
这一拖延触发了连锁反应。据东京中西研究所测算,新税率每延迟一个月,日本车企的负担就激增1000亿日元。折合到每天,便是30亿日元(2030万美元)的利润蒸发。
高盛日本的报告揭示了更残酷的对比:若关税如期下调,日本车企全年受关税冲击本可减少1.6万亿日元。现实却是,七家车企2025财年利润预计缩水2.67万亿日元,相当于其总营业利润的36%以上。
丰田首当其冲,预计损失高达1.4万亿日元;马自达和斯巴鲁等对美依赖度更高的车企,利润跌幅甚至超过80%,濒临亏损边缘。
02 两难困境:涨价求生还是硬扛放血?
面对每天2000万美元的流失,日本车企陷入战略困局:涨价可能失去市场,不涨价则持续失血。
马自达的处境最具代表性。美国市场占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车辆直接从日本出口。该公司预测全年净利润将暴跌82%,而2333亿日元的关税成本是主因。尽管计划削减800亿日元成本,但若关税下调继续延迟,所有努力可能化为乌有。
丰田7月曾将美国售价平均提高270美元,却对外解释为“车辆性能提升”。本田首席财务官Eiji Fujimura的发言更显无奈:“我们继续谨慎考虑(涨价)”。三菱汽车6月提价后,北美地区仍录得30亿日元亏损,其中144亿直接源于关税。
更深层的恐惧在于需求透支。关税加征前出现的抢购潮,已提前消耗了部分市场需求。此时贸然涨价,可能引发销量进一步滑坡,形成“涨价-滞销-亏损”的死亡螺旋。
03 生死时速:车企自救与政府紧急斡旋
日本车企的自救行动正在多线展开:
生产转移:本田宣布将北美产能占比提升至65%;马自达已将MX-5跑车生产线从广岛迁至美国阿拉巴马州,用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
迂回出口:斯巴鲁在泰国新建变速器工厂,通过CPTPP协议免税进入加拿大市场
技术突围:日产将电动化研发投入增加40%,丰田则大幅提高氢能源车型预算
日本政府的外交机器也在全速运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上周紧急访美,敦促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财政部长贝森特尽快落实降税。美方仅回应“将在修改行政令时纳入”,具体时间依然成谜。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马自达的处境最危急——其盈利预测基于关税8月1日生效的假设,如今已过期十余天。
04 供应链海啸:200家供应商的生死线
关税冲击波正沿产业链逆向传导。在墨西哥蒂华纳工业园,为丰田供货的日系零部件厂商已开始拆除生产线。这些企业面临残酷选择:承受35%成本增幅迁至美国,或放弃北美市场任设备废弃。
三菱UFJ银行预警:若高关税持续三年,超过200家日本中小供应商将破产。核心供应商同样难逃厄运:
电装公司车载空调利润率预计从8.7%骤降至5.2%
爱信精机的变速箱业务可能直接陷入亏损
更严峻的是技术迭代的停滞。丰田被迫推迟九州岛新零部件工厂建设——每天6.3亿日元的关税损失,正吞噬其投资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