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德国《图片报》的一条消息在欧洲汽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据说,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要暂时停产高尔夫了。
高尔夫可不是个寻常的车,自从1974年上市以来,全球销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辆,在德国这边更是众所周知,很多一家子出门第一辆车就是高尔夫。
这一下子宣布停产,既让正等待提车的买主们急得不行,也把本就有点不太平的德国汽车圈弄得乱哄哄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过就是一款车暂停生产嘛,没啥大不了的,但事实可没有这么简单,这次停产的影响可不止高尔夫一款车。
在沃尔夫斯堡工厂生产的途观、途安、探岳也都得歇业,这几款车型合起来,占了大众在欧洲市场年度销量的差不多45%。
主要车型全都停产,说白了就像大众在欧洲市场的“半壁江山”失去了,这对公司打击那可是挺大的。
而大众这几年的日子本来就不太好过,2023年全球净利润比去年少了12%,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更是掉了15%。
为了搞转型,做电动车,大众总共砸了超过300亿欧元,但成效嘛,一直不太明显,旗下的ID系列电动车,卖得连特斯拉的一丁点都比不上。
如今又遇到芯片断供,生产线都停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逼得大众陷入了死局。
芯片断供真相:荷兰安世半导体出了大问题
不少人都在纳闷,平平安安的怎么突然就缺芯片了,实际上问题归咎于荷兰的安世半导体那头出事。
这家公司是全球汽车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之一,主要生产用于汽车的功率半导体和逻辑芯片等关键元件。
像发动机控制单元、车载娱乐系统和安全气囊设备,这些都得靠他们家的芯片得偿所愿。
安世半导体每年能搞定超过80亿片芯片,世界上每三辆车里头,就有两辆会用到他们家的东西。
德国的车企挺靠它的,像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厂商,买芯片的时候,安世半导体的货在他们采购里的份额都超出三成。
要说的话,安世半导体一停止供应,德国汽车行业差不多就像被掐住了脖子一样。
这次安世半导体之所以要部分停工,主要是因为在荷兰奈梅亨的那家工厂出了点设备毛病。
据行业内部人说,厂里用来芯片封装测试的核心设备突然坏了,而像这种设备,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会制造。
维修所需的零件得从日本调配,要至少20天才能到手,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法正常运转,不得不先停掉一部分生产线。
更让头疼的是,安世半导体的存货本来就不算多,之前几年全球芯片紧缺的时候,汽车厂商都在争抢芯片,结果这家半导体厂的库存早就被耗得差不多了。
目前一旦生产线暂停,芯片供应完全跟不上节奏,根本没有多余的存货能供汽车厂使用。《图片报》还专门请了汽车行业的专家帮忙算了算,按照德国车企现在的芯片库存和每天的消耗速度,顶多还能维持10到20天,要是这期间问题还没解决,整个德国汽车行业就得全面停产了。
为了搞清状况,《图片报》找了安世半导体的一位发言人聊了聊,对方就只说了句“正在全力修理设备,力争尽快恢复生产”。
至于到底啥时候能修好,说不准会不会影响接下来的芯片供应,这种含糊其辞的答复,反而让德国车企更加着急。
72万人要失业?德国经济要被拖垮了
可能有人还没搞清楚,德国汽车行业到底有多厉害,它可是德国的“经济脊梁”,带动的就业职位直接和间接加起来可是有72.7万个呢。
这就挺直白了吧,德国总人口差不多是8400万,能上班的劳动力大概有4500万。按这个比例看,每62个人中,就有1个在靠汽车行业谋生,要是汽车产业突然停摆,这些人都得失业,挺麻烦的。
芯片断供的影子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了,宝马在慕尼黑的工厂,自10月23日就开始调整生产安排,3系和5系的生产线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原本两周能交付的车辆,现在起码得等一个月才能拿到。
奔驰在斯图加特的工厂情况更糟糕,部分生产线已经直接停工,工人们只能回家等待,待岗期间工资也只能拿到60%。
不只是车企,连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是深受到冲击,博世集团作为大众最大的零件供应商之一,主要负责提供座椅、转向系统这些配件。
由于大众的生产线暂停,博世在斯图加特的工厂也不得不减产,目前已经开始让员工休无薪假,每周只工作三天。
负责给宝马供轮毂的德国威巴克公司,已经通知了一部分员工,如果到11月中旬还没有接到订单,可能会面临裁员的局面。
在柏林一家大众4S店,店长跟《图片报》说,现在店里的库存车几乎都清空了,像高尔夫、途观这些受欢迎的车型,早就没有货了,后续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有客户开价加价5000欧元想提车,结果也难满足他们的要求。要是到下个月新车还没到店,店里可能就得关门,15个员工都得失业。
更惹人担忧的是,汽车行业一旦停摆,会波及整个德国的经济情况。德国经济研究所算了一笔账,如果汽车行业彻底停工一个月,德国的GDP就会直线减少0.5%,而且带来的连带影响还可能高达1.2%,真的是影响不小。
要知道,2023年德国GDP增长才只有0.3%,要是因为芯片问题再掉个一两百分点,德国很可能又要重蹈经济衰退的覆辙了。
德国政府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从而,经济部长哈贝克赶紧召集紧急会议,吩咐相关部门赶快拿出解决办法。
目前政府已经和荷兰方面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帮忙协调安世半导体,加快设备维修的速度。同时,也在和台积电、三星这些芯片生产商沟通,打算临时向他们调些芯片顶一顶。
不过,台积电和三星都说自己产能早就被苹果、华为等大厂排满了,最多也就能挤出点儿芯片,根本帮不上德国车企的急需。
欧盟产业链漏洞:“兄弟”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这次芯片危机,竟把欧盟内部的矛盾摆在台面上了,许多德国的民众和企业把责任归咎给荷兰,觉得荷兰没有跟“欧盟兄弟”齐心协力。
毕竟安世半导体是荷兰公司,荷兰政府本应提前做好准备,要是在设备出问题的时候,能迅速协调解决,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荷兰方面的反应明显不够快。
在德国的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都在抱怨荷兰,有人甚至说:“我们每年向欧盟缴那么多钱,现在遇到难题了,荷兰反而置之不理,这算个啥兄弟呀?”
还有不少人在呼吁德国政府得对荷兰使点劲,要求安世半导体优先供应德国的汽车企业。
针对德国的指责,荷兰政府也表态了,荷兰经济大臣施赖纳马赫尔说,安世半导体设备出故障算是突发事件,荷兰政府已经拼尽全力帮忙企业修理设备。
而且,现在芯片供应的问题可是全球性的事,不能全部怪到荷兰头上,双方各说各话,矛盾也越闹越发烈了。
其实,欧盟早就觉察到芯片供应链上的难题了,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芯片法案》,打算拨出430亿欧元来支持他们自己国家的芯片制造业。
为了在2030年前把欧盟的芯片产能提升到全球的20%,但从目前的形势看,这个目标实现得还不算太顺利。
现阶段,欧盟的芯片产能大概只占全球的8%上下,大部分都是中低端的芯片,高端芯片几乎全都依赖进口。
就算安世半导体制造的汽车芯片,技术水平可能不算最高,但在欧盟内部已经算是数一数二的翘楚了。
即使像这样的企业,一旦设备出了点毛病,整条产业链都有可能被卡住,这也反映出欧盟的芯片产业其实根本就缺乏抗风险的能力。
行业专家说,欧盟的芯片产业之所以这么不堪一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研发的资金投入不够,而在全球芯片研发的总量里,欧盟只占了12%,美国占了40%,中国则占了25%。
研发资金跟不上,致使欧盟在芯片技术方面一直被美国和亚洲国家甩在后头。
产能安排不太合理,基本上欧盟的芯片厂都堆在荷兰、德国、法国这几块地儿,一旦某个地方出点啥问题,全欧盟的供货就受牵连了。
这次芯片危机给欧盟敲了个警钟,要是不赶紧推进芯片产业的自主研发和产能扩张,将来还会不断遇到这样的麻烦。
目前,欧盟已经在调兵遣将,打算在2025年前新建10座芯片工厂,同时也加大了研发的力度,力求在2030年前实现芯片技术的自主掌控。
不过,要把这些打算变成现实可不是个事儿,建一座芯片厂起码得花掉20亿欧元,而且盖起来还得耗上3到5年时间。
在研发方面,搞高端芯片可得需要不少专业人才和技术沉淀,欧盟在这块明显稍微薄弱点上还得补补。
所以,即便欧盟现在开始着手准备,想彻底减少对外来芯片的依赖,也至少得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对普通消费者讲,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买德国车可就不太容易了。一方面,提车时间要更长了,比如大众高尔夫、宝马3系这些热销车型,可能得等上超过3个月才能提到车。
再说一方面,由于芯片紧缺,生产成本上涨,车企也不好扛,只好把这些额外的花费转嫁到买家身上,价格自然就涨了。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猜测,接下来德国的车型价格大概会涨个5%到8%不等。
而且这个影响可能会拖得挺久,就算安世半导体的设备修好了,要恢复正常生产也得花点时间,芯片的库存想补足,起码得三到六个月。
这段时间里,德国的汽车行业生产肯定会受到冲击,消费者想买车变得更难、价格也会更高,想摆脱这个困境不是那么容易。
这次芯片危机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全球汽车行业对芯片的过度依赖,也揭示了欧盟产业链的不足之处。
德国汽车行业究竟能撑过这20天吗?72万个工作岗位还能不能保住呢?欧盟的芯片战略到底能不能取得成功?
这些疑问还得靠时间来验证,但可以确信的是,这次事情一过,全球的汽车界和芯片行业都将迎来一场重大变革。
汽车厂家会愈发关注芯片供应链的稳妥,或许会增加对芯片厂商的投入,甚至自己动手开发芯片。
芯片公司也会加快产能的建设,免得某个厂出点问题,就让全球的供应都受影响。
咱们普通人也能从这次事情里学到点啥,在这全球化的新时代里,一个小小的芯片出点问题,就能牵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许多人的日常生活。
这事也告诉咱们,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得提前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不能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某个企业或某个地方身上,只有多元发展,才能更稳妥地面对各种突发状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