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也要说,我们要面对现实,国产车想超越日系车,就是天方夜谭
各位老铁,最近是不是经常刷到这样的新闻:国产车销量暴涨,某品牌月销破十万,新能源市场被国产品牌“屠榜”……看得人热血沸腾,仿佛一夜之间,咱们的汽车工业就登上了世界之巅,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车,马上就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说实话,作为一个开了二十多年车、换过几辆合资也试过几款国产的老司机,看到这种论调,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咱们国产车的进步,那是实打实的,从“能造出来”到“造得不错”,再到如今某些领域“造得挺好”,这份成绩单,谁也不能否认。 但要说“超越日系车”,甚至“街上再难看到日系车”,这就有点飘了。今天,我就冒着被喷的危险,跟大家唠唠心里话:我们确实要面对现实,国产车想全面超越日系车,目前来看,还是天方夜谭。
先别急着喷我“崇洋媚外”,咱们得摆事实、讲道理。不可否认,这几年国产车在产品力上确实突飞猛进。就说A级轿车市场,以前是轩逸、卡罗拉、思域的天下,现在呢?长安UNI-V、吉利星瑞、领克03这些家伙,外观一个比一个帅,内饰一个比一个壕,配置更是堆得让人眼花缭乱,什么L2级驾驶辅助、大屏、语音控制,应有尽有。你花十几万买一辆国产A级车,能享受到过去三四十万豪车才有的配置,这体验感,谁开谁知道! SUV领域更是国产的天下,哈弗H6常年霸榜,坦克300硬派越野一炮而红,这背后是长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拿捏。MPV也不差,传祺M8、腾势D9,商务家用两相宜。更别说高端市场,红旗H5、H9,甚至仰望U8、U9这种百万级的“国货之光”,直接把枪口对准BBA,气势十足。电车领域,比亚迪、蔚来、小鹏、问界,哪个不是风生水起?销量数据摆在那里,日系电车确实没几款拿得出手的。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国产赢麻了?
但!是! 朋友们,咱们不能光看热闹,还得看门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用在日系车上,再合适不过了。 你看看销量榜,轩逸、卡罗拉、思域,这些“老将”虽然被分流,但依然稳居前列,为啥?皮实、耐用、省油、保值,这六个字就是它们的金字招牌。 我有个朋友,开了十年的卡罗拉,除了正常保养,几乎没怎么修过,油耗常年保持在6L/100km左右,去年卖二手,价格还挺坚挺。反观某些国产车,开个三五年,小毛病不断,油耗也比宣传的高,二手车市场更是“跳水”厉害。这背后,是日系车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品控体系、供应链管理和用户口碑,哪是几年就能追上的?
再说说B级车市场,雅阁、凯美瑞、天籁,号称“日系三宝”,依然是这个级别的标杆。你去4S店试驾,你会发现,它们的底盘调校、隔音静谧性、驾驶平顺性,哪怕和同价位的国产B级车相比,也往往更胜一筹。不是说国产车不好,而是日系车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驾乘品质,做到了极致。 汉兰达、皓影这些SUV,也是靠着可靠性和空间实用性,赢得了大批忠实粉丝。MPV里的奥德赛、塞纳,更是商务接待的常青树。这些,都不是靠堆配置就能轻易复制的。
更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 2023年全球车企销量榜,丰田以超过1100万辆的成绩,稳坐世界第一,这数字,咱们引以为傲的比亚迪300多万辆,虽然增速惊人,但总量上还是差着好几个身位。前十名里,日系占了四个席位,而国产品牌只有比亚迪一家入围。这说明什么?说明日系车的全球竞争力,依然是碾压级别的。 它们不仅在中国市场有根基,在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全球市场,都是绝对的主力。而我们的国产车,出海才刚刚起步,面临的挑战和壁垒,远比想象中要多。
最后,我想说说战略。国产车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押注了新能源这条“快车道”,这无可厚非,也确实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日系车呢?它们选择的是混动路线,比如丰田的THS、本田的i-MMD,技术成熟,节油效果显著,而且能很好地兼容现有的燃油车体系,过渡平稳。这就像下棋,国产车是“短平快”,日系车是“放长线钓大鱼”。 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电车的技术路线、电池回收、充电设施等问题,都还在发展中,日系车在混动和氢能源上的深厚积累,随时可能成为“杀手锏”。
所以,回到标题,“被骂也要说,我们要面对现实,国产车想超越日系车,就是天方夜谭。” 这不是唱衰,而是清醒。我们为国产车的进步欢呼,但绝不能因此变得盲目和自大。 尊重对手,看清差距,才能走得更远。国产车的路,还很长。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当新能源的热潮褪去,消费者回归理性,真正考验产品力的时候,谁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