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工信部新车目录公布。得罪了点官方,但真是个看点。你知道吗?官方那份文件里,新增的车型差不多有两百台左右(估算,样本数少)。这些车,从你说的上车快不快到能跑多远都被打个折扣评级。比如那长城的新款巡航S2000,居然出现在目录里。你觉得:这车到底能有多大看头?我其实也在琢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路试照片。那车全包了,只露出点后灯和挡风板的轮廓。说实话,那个外观设计挺科幻,像是未来游戏里的跑车。结果刚查新车目录,似乎还是家用车范畴的。你可能会想:这车到底是不是刚刚试出来的?还是厂商说好看就放在路上的样板车?要说这事我没想过:也许长城S2000的颜值真跟它的名字超级2000关系不大,更多是走中庸路线,务实为主——这猜测不一定准,但我觉得挺合理。
在产业链的角度看,这车的零部件大概率是模仿学+成熟供应链搞定。关键在于它这车的定位:是不是指向海外市场?又或者只是在国内快速补充产品线?反正我猜:长城这次挺费劲的,要么靠技术创新,要么纯粹靠价格战。
对比同价位车型,怎么说呢?比如说,某些国产品牌的SUV,比如哈弗H6,虽然空间大,配置挺丰富,但你开上去一股用料实在的感觉;而S2000,给我一种技术和工艺都在追新,但没有硬核深度的印象。你知道,我最怕那种‘看似很酷,实际上很空洞’的车。但我愿意相信,长城的工程师在某些地方还是下了心思,比如底盘调校、风阻系数这些。虽然这些我也没办法全亲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它到底是不是真能跑多远?估算下来,油箱容量可能在60升左右(体感,样本少),垂直燃料利用率和动力匹配还能到什么水平?这还得看引擎调校,但我觉得,长城少说也要有个300公里的续航,才算合格。
你会不会觉得,这车的调校是不是更像半个越野,还是主打高速巡航——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取舍挺微妙的。一方面,车的大尺寸、大轮胎让人觉得它会走得远点;另一方面,那挡风板设计,显然是跑高速的调调——你试想一下,不管是春风150,还是那台20秒破百的力帆800CC巡航,都在用各自的手段,强调能跑多远的也在利用重心和风阻来优化油耗。
我其实有个疑问:这次长城是不是重点在出口突破?还是只是在国内试水?毕竟,发动机、底盘、甚至内饰的部件,仿佛都在模仿高端车的做法。你说,国内用价格+性能战,海外发行是不是也要考虑品牌影响力?我觉得,长城这种车,要走出去的话,光靠 demo 版和包装还不够,还得革命性突破。
说到这我忘了告诉你,我有人干摩托车销售。那天他说:年轻人喜欢越野不只为了炫耀,也在意体验感。我想问:长城这车,难不成是要拉住一批热衷冒险的用户?但是,车的设计是不是更偏向家庭用车啊?还是说,未来会不会有个版本,真正变成专业越野?
一路跑下来,我被一股折腾但有点套路的感觉包裹:明明向技术进步靠拢,却依然没有打破成本支撑的天花板。你想想,拿传统底盘+喷涂工艺,能省多少成本?这车的制作成本可能在平均几千元/件的边缘徘徊(估算/体感)。而售价差不多要在15万以内,利润空间紧张。
我其实讨厌买车时得跟销售死磕。上次碰见一个师傅,他说:这车油耗怎么样?你得算算百公里几块的成本。结果我心里本能地反应:这个我还真没有算过,但大概在8-10升左右,油的钱也不少说实话。以每升8元换算,差不多每百公里64块——这个数字放到快车的成本里,还算可以接受,但真要说长时间开,利润微薄,要不靠低油耗来补平。
还有一个问题:它的可靠性会不会被市场验证得太快?我一直觉得,国产车有点快跑快倒的嫌疑,但几年后,像长城这种大厂的技术沉淀,能不能真正兑现?我总在想:这些工艺、零件是不是都经过了严苛测试?还是说,也是在折腾着环保排放、升级维保手段中,积累经验?
临场的小细节:我突然注意到,那台S2000照片后面,有个工人正用细砂纸打磨车身线条,好像希望线条更流畅。哎,这小细节真好,看得出车厂工艺还是有料的。但真会有人在意这个细节?我不知道,也许真正打动用户的,还是车里的那份踏实感。
我还在想:这个市场会不会变成每隔一年出一个升级版的轮回病?就像手机一样,更新快,谁都抗不过去。那这样,质量和创新,谁又能真正坚持?特别是在成本战背后,车的稳定性是不是也被稀释掉了?
好啦,思绪转回来,我的疑问是:我们到底需要一辆真的学得精、能耐久跑的车,还是更接受那种看似酷炫、实则折腾的货色?或者,还有没有更实在的那一款在路上?这细节,就像那台修理工误打误撞的装配线,好像告诉我:车,永远都是有粘有疙瘩的。
这事儿,还得看市场怎么走。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