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块一条的国产轮胎摆在面前,不少车主却宁愿多花一倍价钱选米其林。这个现象挺有意思。新车买回来开上几年,第一次换胎时大多数人直奔国际大牌门店,哪怕国产胎价格几乎腰斩。嘴上说支持国货,真要掏钱时却换了主意。
车企其实比谁都明白。新车出厂时,100条轮胎里约有65条是国产的,图的就是成本低。一条省一两百,一辆车四个胎能省近千元,一年卖几十万辆车,省下的钱数额惊人。消费者提车时很少会趴下去看轮胎品牌,厂家乐得节省这一块成本。但等到车主需要自费换胎时,局面立刻反转。
据统计,自购更换轮胎时,米其林、马牌等国际品牌能占到75%的市场份额。国产轮胎?很多人连名字都叫不全。这倒不全是崇洋媚外,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有位车主说得直白:“轮胎是保命的东西,省啥不能省轮胎钱。”这种心态非常普遍。
国产轮胎真的不如外国品牌吗?事实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朝阳SA37的静音效果相当出色,湿地刹车距离与国际品牌相差无几;万力H220在漂移赛场上的表现超越了不少日本轮胎;玲珑Sport Master能承受每小时300公里的高速,连特斯拉Model 3都在使用。这些产品要技术有技术,要性能有性能,价格还便宜一大截,可市场表现就是不如国外品牌。
问题核心在于品牌信任度。就像买运动鞋,莆田鞋其实质量不差,但穿出去总感觉差点什么。轮胎更是如此,四年才换一次,谁都不愿意冒险尝试。国际品牌深谙此道,不断强调百年技术积累、德国工艺,配上各种测试数据,让消费者觉得贵有贵的道理。
外资品牌也没闲着。米其林最新推出的浩悦五代轮胎研发历时七年,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普利司通、德国马牌纷纷在中国扩建工厂,抢占高端市场。最厉害的是米其林已经研发出适配800伏高压平台的轮胎,明显是要通吃电动车市场。
国产轮胎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讲故事的能力。回力轮胎给奥迪、桑塔纳做配套,但消费者一听是国产的就觉得掉价。测试数据明明显示国产胎的干湿地刹车距离与国际大牌相差无几,可就是没人相信。这好比相亲时对方一听你是本地人,连见面机会都不给。
手机行业的华为、小米倒是个不错的参照。先在中低端市场站稳脚跟,再慢慢向上突破。要让消费者明白,贵不等于好,外国品牌也不一定最适合中国路况。下次换轮胎时,或许可以给国产轮胎一个机会,说不定会有惊喜。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则省,关键是要省得明白。
说到底,轮胎就是个橡胶圈子,没必要非得给外国品牌交信仰税。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