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市场的信息确实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各种新潮的概念和营销术语层出不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想要真正了解一款车的底细,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买车时能接触到的,往往只是光鲜亮丽的展车,或者是在规定路线上开一小段的试驾车。
再加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推荐和评测,真假难辨,要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确实不容易。
最近,零跑汽车推出的一款名为B01(也就是我们市面上看到的C10)的车型引起了广泛关注,原因无他,就是它在拥有不俗配置的同时,将价格下探到了十万元以内。
这自然引发了许多人的疑问:这么低的价格,是不是在某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了?
零跑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通过一个对这款车进行深度拆解的视频,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看一看这台车的内部构造,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一辆车的根基在于它的架构设计。
这就像盖房子,地基和框架决定了房子的稳固程度和使用寿命的下限。
对于汽车而言,无论是传统的燃油车还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架构都是最核心的部分。
零跑B01之所以能有效控制成本,其第一个关键就在于它采用了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他们称之为“四叶草集成式中央域控”。
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拆解开来一看就非常直观了。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车内线束的数量。
在拆解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台车的内部走线相当规整简洁,整体线束的总长度大约在996米。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可以对比一下,很多同级别的传统车型,车内线束长度加起来能达到两三公里。
线束的大幅减少,背后是控制单元的高度集成。
过去,一辆车里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被称为ECU的小电脑,分别控制着车窗、空调、座椅、娱乐系统等等,它们各司其职,通过复杂的线束网络连接在一起。
而零跑B01将这些功能整合到了少数几个核心的域控制器中,比如将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的功能芯片集成到同一个控制器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对于厂家来说,使用的线束和控制器数量少了,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同时车身重量也得到减轻。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更简单的线路意味着潜在的故障点更少,车辆的可靠性会得到提升,未来如果需要维修,排查问题的难度和成本理论上也会更低。
这是一种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成本优化,而非简单的材料缩水。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车辆的另一个核心部件——电池和底盘。
这也是电动汽车成本的大头,更是大家安全感的来源。
零跑B01在这里采用了一项名为CTC 2.0 Plus的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
要理解这项技术,我们先看看传统电动车是怎么做的。
通常情况下,电池是由一个个电芯组成模组,再由多个模组装进一个坚固的金属外壳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池包。
然后,这个像大铁箱子一样的电池包,再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底盘的下方。
这个过程就像一层套一层,结构相对繁琐。
而零跑的CTC技术,则大胆地进行简化。
它取消了“模组”这个中间环节,并且去掉了电池包自身的上盖。
电芯被直接集成到车辆的底盘结构中,车身的地板本身,就充当了电池包的上盖。
这种设计带来的第一个直接好处就是空间利用率的提升。
因为少了一层结构,电池包可以做得更薄。
根据拆解视频中的信息,这项技术为车内贡献了大约25毫米的垂直高度。
别小看这2.5厘米,对于车内空间的营造至关重要,它能让乘客的头部空间更加宽裕,乘坐感受也更为开阔舒适。
对于汽车设计师来说,这挤出来的每一毫米都极其宝贵。
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让电池包不再是单纯悬挂在底盘下的一个“挂件”,而是成为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直接参与整个车身的受力。
这就好比建筑中的承重墙,它本身就是结构骨架。
这样做极大地增强了车身的整体刚性,视频中提到其车身扭转刚度达到了33000牛·米/度,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数据。
更高的车身刚性意味着在行驶中车辆更不容易发生形变,操控起来会感觉更扎实、更稳定,在发生碰撞时也能更好地保持车身结构的完整性,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当然,这种高度集成的技术对制造工艺、品控以及密封防水的要求也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设想一下,如果电池需要整体更换,其维修的复杂程度和成本会远高于传统电池包。
因此,车企敢于在十万级别的车型上应用此项技术,必然是对自身电池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有着相当大的信心,这背后是对供应链和生产制造能力的考验。
最后,我们来看看车辆的动力来源,也就是电驱系统。
在这方面,零跑B01同样贯彻了“集成化”的思路,采用了一套七合一的电驱总成。
所谓“七合一”,就是将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车载充电机等七个核心部件整合在一个壳体里。
在过去,这些部件往往是分散独立的,需要通过各种粗壮的高压线束(通常是橙色的线)连接起来。
高度集成之后,整个电驱总成的体积和重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其高度仅有31厘米,重量为68公斤。
这不仅为车辆的内部空间布局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更关键的是,它极大地减少了高压线束的使用,这些线束本身成本不菲,而且又粗又硬,会增加装配的难度。
集成化之后,部件之间的连接都在内部完成,减少了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和故障风险。
综合来看,通过对零跑B01的拆解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
它之所以能将价格控制在十万元以内,并非是通过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进行简单的“减配”或使用廉价材料,而是通过在车辆设计的顶层逻辑上进行创新。
无论是电子电气架构的中央集成,还是电池与底盘的结构融合,亦或是电驱系统的多合一设计,其核心思路都是通过提升技术集成度,来优化物料的使用、简化生产流程,从而在保证甚至提升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这是一种依靠技术进步换取成本优势的策略,也反映了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当然,任何技术选择都有其两面性,高度集成化也对后期的维修保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这正是考验一个车企全方位能力的体现。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有机会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