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法拉利的新车我真的是一边刷新闻一边哇塞了几声。你知道的,法拉利的新品动不动就是家常便饭,但这次的849 Testarossa,好像有点不一样?至少从技术和设计上看,确实掺了点新意。
我有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那天我坐在咖啡馆,旁边有人似乎是设计师,低声说:这车的空气套件调整得挺聪明的。我当时没多问,但感觉这个聪明跟我翻开一些技术图纸,看到那些主动扰流板和涡流器协作的比例有关——猜测应该是优化空气动力,降低阻力同时增加下压力。跟它实际跑起来的贴地感反应,估算在250公里时速下能压出415公斤的下压力,体感还算明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想象中,像这种新技术其实它背后就是个多任务小帮手:既考虑冷却、又控制空气流向,还能减轻一些重量——你可能会说,满大街都在讲轻量化,你很少看到一款超级跑车把空气动力学、冷却效率和车身重量都调得刚刚好。否则,拼的就是全能。差不多轮到供应链的博弈,似乎某些零件上的材质和结构,也是要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的,就像做菜,要找到最合适的调料比例——时间成本、材料成本,是摆在那里考验设计师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那我就想,为什么法拉利在这一轮推动的极致性能与环保结合得如此紧密?其实我觉得,可能是市场需求在变。消费者口袋变紧,或者对于未来技术的期待提升了。你看它混动系统,虽然看起来是给电动车圈粉,但其实核心还是那台830马力的V8发动机存在——这就像跑车里放个涡轮增压,能让你在享受动力的又能稍微扯扯环保的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面有一张图片,一辆白底黑色车身,车尾的那个主动扰流板刚刚抬起时,车身的每一条线都像是在呼吸,线条锐利得有点像刀锋。这让我想到,设计师们为什么会用几何的感觉?我猜,比例和线条的锐利,大概在表现这是为极限而生的那种极致感。你说,线条被设计得那么充满攻击性,是不是也暗示着这车的性能不容小觑?也可能我想得太多了。
在跑车这事上,我总喜欢跟朋友讨论。之前一位修理工说:新车好看,但保养费也不低。你知道,里边那电机、复杂的冷却系统,一旦出问题,得断了钱包。他还说,来修车的人越来越坦率:我只要能跑快一点,不考虑保养。这让我觉得,技术越复杂,对普通人来说其实门槛更高。你不觉得,这就像买豪华音响,贪心地追求极致音质,结果维护的时候真的是会炸锅。
这次的对比让我思考得挺久——比如同价位的保时捷Taycan或者迈凯轮Artura,实操差别其实挺大的。Taycan绝对是更追求科技感和舒适,毕竟它是纯电的平台,能提供最前沿的充电、续航技术;而迈凯轮更偏重极致操控,几乎舍弃了部分便利性,追求纯粹。法拉利的849在两者中间走得挺狠:它把纯粹的极限派混合了点科技感,感觉就像你在操控一台未来感的赛车。由此我不禁问:究竟,奢侈品级别的性能,未来还能有多远?或者说,能不能把环保和极限,做得像现在这样平衡得还算说得过去?
有人会说,这是少数人的玩具,普通玩家根本用不到这么多马力。但我觉得,技术最终会下放——我真没细想过,但可能未来很多高级技术都可能以能用得起的价格出现在普通车型上。就像电动车换电池那事,最初觉得只有特斯拉能做,后来呢,很多品牌都开始自己搞创新,变得不那么高不可攀。
说到买车,我其实挺嫌麻烦。对于普通消费者,看到这些技术参数、丰富的配置,其实没人会真的每个都懂。买一台车,就是买个心情和便利。性能再好,你得想想是不是能用得上,毕竟百公里油耗还算个账——我粗算,经常跑高速,100公里大概20升油,一个月1,200公里,就是240升油,按每升7块算,油钱不低了。而新能源车,像这个新款,续航25公里纯电,感觉还行,尤其在城市里也能少跑点油。
不过说到具体体验,动力上,我想象那三台电机和V8发动机拼成的多动力拼盘,是不是让车跑得更顺畅?还是会感觉动力像级联的洪水,忽然而至?我好奇,这个混动技术,未来还能优化得更智慧,自动识别路况调整输出,就像玩游戏时,把操作调到最顺手的状态一样。
其实我挺矛盾的,一方面喜欢极致性能带来的快感,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复杂的机械玩意不是那么亲民。也许,这才是汽车—一个在科技滔天的今天,依然留有传统人性痕迹的复杂玩意。
你怎么看?除了我要速度外,你会怎么想环保与极限之间的平衡?或者说,下一次,汽车行业会走向什么样的路?谁知道哪天,车内的科技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变成生活的必需品了?这里面,有多少细节是我们还没注意到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