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被召回11万辆,光环破碎,原因何在?

最近,关于小米汽车的大新闻在网上可以说是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在讨论,说刚上市没多久的小米SU7,一下子就有十一万辆车被国家要求召回了。

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有点吓人,毕竟小米汽车从发布到交付,一直都顶着巨大的光环,雷军先生更是把它称作自己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倾力之作。

这光环还没亮多久,怎么就突然传出这么大的问题呢?

小米SU7被召回11万辆,光环破碎,原因何在?-有驾

难道小米的造车之路刚起步就要摔个大跟头?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用大白话来好好聊一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咱们得把事实摆清楚。

网上流传的“十一万辆召回”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放大了的谣言。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上发布的真实信息,小米汽车这次实际上召回的车辆总数是11773辆,连一万两千辆都不到。

这批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涉及了两种不同的问题。

第一部分有5992辆车,问题出在它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上。

简单来说,就是在车子低速行驶的时候,如果前面有行人或者其他障碍物,这个系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反应不够灵敏,识别不出来危险,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第二部分有5781辆车,问题跟车钥匙有关。

就是在某些情况下,车主用遥控钥匙解锁车辆时,车子可能不会发出提示音。

这就有个隐患,万一车主没注意,车门开着自己却不知道,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心里会犯嘀咕,虽然数量没那么多,但毕竟是新车,怎么就出问题了呢?

而且,小米官方的说法是,他们为了用户的安全着想,是“主动”发起的召回。

但很多细心的人发现,这次召回的官方文件编号里,带有一个字母“I”。

这个字母可不是随便写的,它代表着“受调查影响召回”。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小米SU7被召回11万辆,光环破碎,原因何在?-有驾

通俗点讲,就是国家相关的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小米汽车可能存在这些问题,并且已经介入了调查,在调查的影响下,小米才提交了这份召回计划。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在考试时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了,然后才站起来说“老师,我主动承认错误”。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这种“被发现后的主动”,和自己提前发现问题并报告的主动,在性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真正由厂家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发起的召回,编号里带的字母应该是“V”,代表自愿。

所以,小米官方的措辞,更多的是一种公关上的考量,想让事情听起来更好听一些,这也是现在很多车企惯用的做法,咱们作为消费者,心里得有数。

当然,说到这里,我们也不能只盯着小米一家。

这种“嘴上说主动”的做法,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其实并不少见。

就拿大名鼎鼎的特斯拉来说,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的次数和数量都相当惊人。

比如在美国,因为车窗防夹手功能的一个小问题,一次就召回了上百万辆车。

在中国,也因为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问题,动辄召回几十万辆。

但为什么大家对特斯拉的反应没那么大呢?

一方面,特斯拉从一开始就给消费者灌输了一种观念,就是它的车像个智能手机,软件会不断升级,功能会不断完善,大家买车就相当于参与了一个大型的公测项目,很多车主甚至会自嘲是“小白鼠”。

另一方面,特斯拉从来不把自己包装得完美无缺,反而一直强调技术的创新和迭代,这种坦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家的心理预期。

再看看我们国内的另一家巨头比亚迪。

比亚迪的车卖得多,车型也多,自然也免不了有召回。

比如之前海豚车型也因为电池包的问题召回过几万辆。

但是,比亚迪的体量太大了,一年卖几百万辆车,召回几万辆,就像往大水池里扔了块小石头,激起的涟漪很快就被它庞大的销量和不断推出的新车型给盖过去了。

小米SU7被召回11万辆,光环破碎,原因何在?-有驾

大家更关心的是它的价格战和市场占有率,召回这点事儿,在巨大的规模面前,影响力就被稀释了。

这么一比较,小米的处境就显得格外特殊。

为什么一个数量并不算特别巨大的召回,会引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波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小米汽车从诞生之初,就承载了太高的关注度和期望值。

雷军用一场现象级的发布会,把所有人的胃口都吊到了最高点,全网的流量都聚焦在这台SU7上。

这就好比一个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学霸,大家对他寄予厚望,结果有一次考试他只考了班级第五名,虽然成绩依然很好,但在大家眼里,这就是一次“失利”,会引起比普通学生考砸了更大的议论。

小米现在就面临着这样的“学霸困境”,它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任何一点小小的瑕疵,都可能被解读为“光环破碎”。

这次召回事件,也暴露出了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把互联网行业“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模式,直接搬到了汽车制造业。

在手机行业,发布一个新系统,如果有些小问题,可以通过后续的软件更新来修复,用户最多就是抱怨几句。

但汽车不一样,它承载的是人的生命安全,每一个零部件、每一行代码都必须经过严格、充分的验证。

哪怕是万分之一的风险,放到数以万计的车主身上,都可能演变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小米为了抢占市场先机,追求极快的研发和生产节奏,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可能在某些质量验证环节上,没能完全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打法,实际上是把一部分测试的责任,转移到了早期车主的身上。

说到底,小米这次的召回风波,不仅仅是小米一家公司的问题,它更像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下的一个缩影。

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炫酷的功能时,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就很容易在狂飙突进中被忽视。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小米遇到的问题,其实特斯拉、比亚迪都曾经历过,未来其他的造车新势力也同样会面对。

唯一的区别在于,小米太新了,受到的关注度太高了,所以这次它摔的跟头,看起来就格外疼一些。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更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新产品,尤其是像汽车这样复杂的工业品,都需要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希望这次的经历,能给小米,也给整个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一记警钟,让大家在追求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能够更加脚踏实地,把安全这根弦绷得更紧一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