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几天,小米汽车忽然又成了热点,一下子把“11万台召回”顶上了微博热搜。大家嘴上说着不惊讶,其实心里都挺嘀咕:雷军又玩啥新花样了?汽车召回这事儿本身没啥稀奇,特斯拉、蔚来、比亚迪几乎轮流来,也不是第一次。但是小米这波,动静相当大,是不是又有什么新风险?还是营销套路再升级?
其实事情说白了也不复杂,小米承认自家出问题了,辅助驾驶功能有缺陷。用官方话说,就是“小米汽车部分SU7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听着挺拗口的,换成大白话:高速上遇到一些罕见状况(比如施工,障碍物什么的),车自己没法反应过来,司机要是没及时接管,真有撞上的风险。虽然补救方式是遥控升级(OTA),不用回车厂大修,但依规要主动备案、公告,顺带拉一下透明度。
这事有意思的点在哪?你愿不愿意相信,一家车企主动招认自己的技术短板,还广而告之“我准备调整”,这算不算真正对用户负责?这里就有个很真实的矛盾:有毛病你不说,出了大事才曝光,那是对用户不负责;有毛病你说了,网友又质疑你是不是先拉用户当小白鼠。
咱们是不是太容易宽容“科技公司变车企”的试错?小米造车本来就是现象级的事件,“雷军造车”本身就自带流量光环。大家对新品牌、新技术抱有憧憬,同时也捏着汗,怕车成了“实验品”。过去一年,小米卖SU7火的离谱,但召回事件也越来越多,基本都是辅助驾驶、智能泊车相关的问题。往最坏处讲,这些正代表着新能源车行业还处在“边做边试”的阶段,“先量产再慢慢完善”几乎成了行业共识——那到底是在你自己家实验,还是拿几万用户的生命做赌注?
这波召回,大约三分之一的车辆都涉及进去,按理说事不小,可在舆论上却被一部分人称为“及时纠错、比掩盖更可取”。可我们真的甘心,把安全问题包装成“用户体验优化”吗?如果没有今年三月份的那场SU7致死车祸,网上会不会更宽容地说“小问题升级嘛”?那起事故还历历在目:NOA辅助驾驶状态下,车速高达116km/h,遇到施工路段,系统预警不过关,即使驾驶员努力接管,最后还是撞上水泥桩,三条年轻的生命逝去,至今让人唏嘘不已。
雷军自己也解释了,直言“极端特殊场景识别不足,需要改进”。你可以理解这是谦虚;也可以理解为软性公关。但无论用什么说法包装,汽车辅助驾驶现阶段就是没有“自动驾驶”那么靠谱,不能指望技术万无一失,否则就是拿命开玩笑。
这个问题不是只小米一家有,特斯拉去年到今年全球召回460万辆,问题大大小小也不少;小鹏去年夏天召回了近5万辆,也是辅助驾驶、电子系统出毛病。现在法规越来越严,凡是软件不靠谱也得召回公示,知情权有保障,总算是逼出了一点行业真诚。但用户的心理真就会放心吗?毕竟这不是手机出bug,重启一下就完了,汽车刹车转向失效,哪怕是极小概率,也是要命的大事。
很多网友吐槽,说什么“召回”就是“修补”,说明产品又不成熟;也有捧场的,说这是负责任、有担当。事实摆在那,各大车企以前是被监管部门逼着才召回,小米这回自己主动备案,算是进步;可你细品,OTA升级意味着这系统本身还没达到真正靠谱的程度,是不是还有遍地“隐藏bug”没来得及暴露?
再追问一下,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到底是卖技术还是卖噱头?你咋知道你家爱车今天没问题,明天就不会被一行代码干翻?行业拿数字、参数、功能当招牌,99%的人并不会真的去测极端情况,直到有一天碰上突发状况,才发现那条宣传语不是护身符。
对于小米汽车这件事,雷军其实也够敏感。怕媒体炒作得太玄乎,第一时间解释“只是软件升级,不是硬件返厂”,但群众的心理其实也在变。你发现没有,现在大家愿意相信技术进步,也愿意拿“OTA远程修复”为自家品牌辩护,但长远来看,企业能不能把这口锅补得扎实,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说了那么多,还是要问一句:我们到底要不要对新技术走得太快负责?小米在新能源行业起步三年多,销量要爆,产能却跟不上,车主苦等。不管是营销、流量还是技术硬实力,雷军目前都是带头“胜者”。可是,一旦销量走到高位,难免小毛病变成大问题。现在召回都能靠OTA“修补”,以后要是更严重的,那还怎么解决?以目前行业的发展进度看,无论是小米、特斯拉还是别家,真正的“自动驾驶”离落地还远得很,别把“智能化”吹成了“托管式开车”,否则人命关天,没人愿意买教训。
再说点行业现状,小米除了SU7,其他车型也在密集测试路跑,市场风口上排队上市。但产能依然是个死结,新款YU7标准版交付周期已排到13个月后,二期工厂验收刚过,能否真正提速还得看后续。多款车在路上,竞争越来越激烈,细分市场从家用轿车到增程SUV,到处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说未来几年新能源行业会更好?肯定的,市场总要走向产品多样化,技术分野更细,可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却不能逐步“宽容”。谁家都不能拿用户当测试田。
说到底,车企该不该把技术成熟度讲透?用户又能不能真正知道自己买的那台车跟“宣传极限”之间的差距有多远?今天软件补漏洞,明天远程升级,但这种反复修补真的就是行业的良性发展吗?还是市场被动接受“产品越快越好、技术慢慢完善”?这个时代,智能车不是手机,也不是家电,一次失灵的代价往往巨大。我们愿不愿意相信,所有新技术都能自动走向成熟?
小米现在的做法,确实比掩盖和拖延要好。但是,每一家车企都要记住,“用户不是测试工具,安全正式上线才是底线。”雷军的梦想还在赛道上狂奔,行业的下一个高峰也在等待,但每一次召回,每一次OTA升级,都是一份提醒:咱最终拼的不是“谁出新功能快”,而是谁能把基本安全守得住。对任何人来说,这才是未来的本质。
你怎么看这件事?你会更信任主动召回、OTA升级的企业吗?你会因为一次软件修补对品牌多一份信心还是多一份警惕?你真的足够了解今天的新车,是否真的做到“科技赋能安全”,还是只在给你更多APP和语音助手?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看你自己的选择。但大趋势已定,安全永远排在智能前面,谁敢把用户生命当技术升级的成本,谁就失去了底线。最后一句话,给所有车企、所有“造车新势力”,不能只做好炫技,更要把安全做到底,不然回头看的时候,亏的永远不是企业本身,而是买车的人——你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