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途锐停供,销量持续下滑,品牌认知成阻力

冷风穿过展厅落地窗,把一排崭新的途锐车标映得发亮。销售员坐在椅子上刷着手机,小心地压低音量,面前那些等着接车的客户早已绝迹。11月的气温刚刚冻手,而这个本该热闹的豪车展区,却比停车场还安静。墙上悬着一张大横幅,标着“最后一批进口途锐限量发售”,边角的胶带已经翘起。没人发问,也没人道别,大众途锐就像一名悲壮的退伍兵,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光影里。

假如你正盘算着买一辆稳稳当当、不掉面子的豪华SUV,被家里人一句“这不就是加大号的大众”拦下,那你或许已经感受到途锐的尴尬。看起来和卡宴、添越并肩而立,实则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像个“陪跑的胖子”。表面上,动力、配置都在线,底盘调校也算圈内良心,连四驱和空气悬挂都实打实地怼给你,价格还比同平台的兄弟们便宜二三十万。可惜,卖点和买账总是两套逻辑。

先来理清这场停供的经纬:大众中国确认自2024年11月起,暂停向国内供应途锐。理由官方没说,但销量堪忧是摆在明面上的“死因”。数据不讲情面,2023年,途锐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连五位数都没迈进去,对比BBA(宝马、奔驰、奥迪)和保时捷卡宴的热销局面,落差扎心。二手市场更冷,三年折旧率平均高出同价位的宝马X5 15%。说难听点,如今愿意花大几十万买大众车徽的,多少都有点“被群众怀疑人生”的铁粉气质。

从旁观者的角度,故事其实不复杂——途锐死在了品牌认知与产品属性的夹缝。消费者看重的豪华,是门面、是身份、是LOGO背后的社交分级。隔壁卡宴、添越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技术甚至共通一片平台,但走出4S店的气场,路人压根不搭理“底子”。“这车贵在哪儿?”“风挡上那个标。”老百姓看门头,大众的平民亲和力在30万以下是王牌,到百万级,却成了把双刃剑。“买辆百万级SUV,车标不能让丈母娘点头,配置再花哨都是白搭。”这逻辑,朴素得让汽车工程师心梗。

当然,也不能全怪市场“以貌取车”。这些年,国产新能源窝里斗到飞起,你要冰箱有冰箱,要大沙发有大沙发,车机好像新iPad附体,抬头显示、自动泊车、会说话的中控……配置表写得比诗还长。途锐老老实实端出一盘机械素质,偏偏在新宠导航卡顿的年代,少了点“花里胡哨”的诱惑。机械的浪漫,被智能的便利碾得连渣不剩。这不是技术倒退,是消费潮流的无情转向。

更尴尬的是,大众家族内部“窝里斗”。新出的ID.7、ID.4电动平台自带高端滤镜,主力宣传的智能化标签比途锐好看一大截,资本市场一哄而上烧钱打声势。“花钱买情怀”,在这个节点上显得有点伪善。经典的豪华SUV在新能源话题下,仿佛翻开了纸质车票,不被扫描枪支持。于是,途锐被活生生推成了“牺牲品”,前后夹击、左右挤压,既没能享受品牌溢价,又失去了产品话语权。

站在职业角度说一句“冷门话”:品牌其实就是颗洋葱,外圈光鲜得能留影,层层剥开,只剩一股刺鼻的真实味道。你以为买的是性能配置,实际买的往往是某种“认同”。途锐没错,错在想用硬实力挑战潜规则。市场能容下“懂车”的情怀,却不养活“情怀买单”。尤其在高端消费领域,认同感的溢价永远高于技术含量。

倒是从大众那头看,途锐的下线,不光是一款车的哀歌,也是一曲传统燃油豪华的挽歌。电车潮汹涌,豪华门槛正在被重新定义。方向盘后,是一代用户对“车是什么”重新审题。眼下,途锐的退出,不像极速漂移撞进墙那样轰烈,更像是一辆慢慢熄火、安静驶离的老将——体面、克制、不声张,却无法阻挡趋势的洪流。

有朋友问我,“觉得大众以后还会冲高吗?”说实话,品牌壁垒这东西,偶尔像防盗门,谁都想撞下去闯一闯,真让你踹上两脚,才想起钥匙还在别人手里。估计几十年后,如果还有谁在惋惜“那年那辆途锐”,倒不是为了它的动力和配置,而是为“曾经以为可以凭实力说话”的混沌与天真。

大众途锐停供,销量持续下滑,品牌认知成阻力-有驾
大众途锐停供,销量持续下滑,品牌认知成阻力-有驾

当然,这世界没人规定“大众”不能做豪华市场,正如没人能永远定义豪华。只是现实里,讲配置、性能往往动人心弦,拼“身份感”却杀伤力更强。如果有一天,中国消费者不再迷信Logo,品牌的外壳褪色,是否每一辆认真做好的机械都能获得本应该有的尊重?但在那之前,途锐的消失,大约只会在懂车的人眼里留下几行不合群的细节罢了。

话就说到这。你觉得,买车到底是种“理性消费”,还是另一种花钱买认同的仪式?假如给你一百万,是会悄悄去挑辆“小众豪车”,还是刷卡上牌坊最亮的Logo?答案也许比技术专业更值得琢磨。

大众途锐停供,销量持续下滑,品牌认知成阻力-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