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选择油电混动车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选择油电混动车了-有驾

油电混动车型遇冷:新能源浪潮下的市场嬗变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曾被视为过渡方案的油电混动(HEV)车型,正经历着市场地位的剧烈变化。政策风向的转变、技术竞争的加剧,以及用户需求的升级,让消费者的目光逐渐转向插电式混动(PHEV)和纯电动(BEV)车型 。

一、政策红利消失,消费风向改变

(一)补贴政策调整

2023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改革,油电混动车型被划分为节能汽车,不再享有购置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上海,购买油电混动车型相比插电混动,要多承担约3万元的税费,巨大的价格差异让消费者重新考量购车选择。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选择油电混动车了-有驾

二)路权政策差异

目前,全国有15个重点城市对油电混动车型实施尾号限行,杭州甚至将其排除在网约车准入范围之外。而纯电动车型在209个城市能使用公交专用道,在87%的限行城市可享受不限行待遇。政策上的明显倾斜,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倾向。

二、经济优势不再,竞争力下降

(一)购车成本偏高

由于技术复杂,油电混动车型价格通常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20%-30%。以紧凑级轿车市场为例,燃油版轩逸落地价约8.5万元,而卡罗拉混动版则要10.8万元,2.3万元的差价让不少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望而却步。

(二)使用成本增加

油电混动车型因具备燃油和电动双系统,6万公里常规保养费用比燃油车高出47%。电池维修成本更是高昂,比如一辆雅阁混动车型因追尾导致电池散热系统损坏,4S店给出的维修报价高达2.8万元,占车辆残值的15%以上。

(三)车辆保值率降低

数据显示,油电混动车型三年保值率从2021年的68%大幅下滑至2023年的52%,比燃油车低10个百分点,与插电混动车型65%的保值率差距也越来越大,其贬值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三、技术差距凸显,产品力不足

(一)电动性能落后

主流油电混动车型纯电续航里程普遍较短,本田CR-V混动纯电续航仅3公里,而比亚迪宋Pro DM-i纯电续航可达110公里,差距十分明显。在充电桩覆盖率超90%的38个核心城市中,油电混动车型无法外接充电的弊端愈发突出。

(二)技术更新缓慢

车企将研发重心转向插电混动和纯电动领域,导致油电混动平台更新周期拉长至5年以上。部分日系品牌油电混动车型仍在使用5年前的车机系统,导航升级每年还需支付800元服务费,智能化配置率仅3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四、用户体验不佳,痛点频发

(一)动力系统协同问题

受限于小容量电池组,油电混动车型在能量管理上存在不足。夏季开空调时,发动机频繁启动充电,导致车内噪音和震动加剧。第三方测试显示,油电混动车型车内噪音峰值达45分贝,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3.2分贝。

(二)使用场景受限

对于日均通勤超40公里的用户,油电混动车型的纯电续航仅能满足实际需求的15%左右。而且其充电桩兼容率仅67%,远低于插电混动车型98%的适配率,补能不便成为用户的一大困扰。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化,反映出行业转型期的必然趋势。作为燃油车向新能源过渡的产物,油电混动车型在政策调整和技术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生存空间正被不断压缩。车企若想扭转局面,必须加快动力系统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并优化成本,否则油电混动车型很可能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