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推出的水星彗星,堪称是“勇于尝试,不惧失败”精神的典范。这款车型在1960至1963年初次登场时,并未能在美国中型车市场掀起预期的热潮。尽管福特公司后续对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改进,销售情况却仍未有显著起色。
当时,福特猎鹰作为市场上的畅销车型,其高端定位可能阻挡了水星彗星的潜在客群。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福特高层决定采取激进策略,将水星彗星的耐用性作为核心卖点。他们公开承诺,这款车能够行驶10万英里而性能不减,并在代托纳进行了公开测试。在测试中,五辆水星彗星以超过108英里/小时的速度在椭圆形赛道上飞驰,创下了惊人的732项FIA纪录。
1965年,一支福特水星彗星车队在40天内完成了16,247英里的壮举,从南美洲一路驶向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抵达后,赛车制造师唐·贝利向记者透露:“我们甚至没有对化油器进行任何海拔调整,全程无故障,也未更换过火花塞。”水星彗星的出现,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为了在汽车市场中稳占一席之地。
这款车的耐用性使其摆脱了过去的形象,车轴距的加长和更坚固的外观为其赢得了新的认可。至1966年,水星彗星已从紧凑型车成功转型为中型车,与福特费尔兰并肩作战,而曾经的劲敌猎鹰则退居为其衍生小型版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水星彗星面临着来自雪佛兰、庞蒂亚克、奥兹莫比尔和别克等众多品牌的挑战。同时,克莱斯勒母公司也推出了普利茅斯贝尔维德和道奇Coronet作为对抗新晋中型车的利器。
为了应对这些竞争,水星彗星装备了强大的390立方英寸发动机,显著超越了前一年的289立方英寸V8发动机。1966年的水星彗星系列推出了包括202、Capri、Caliente和Cyclone在内的四种车型,以及Voyager和Villager两款旅行车。
随着大排量发动机的加入,最大马力也迈上了新台阶。在顶级配置下,390 V8发动机能够为水星彗星Cyclone GT提供高达335马力的动力输出,远超289发动机225马力的峰值。值得一提的是,从1965年的Cyclone到1966年的GT硬顶车型,总重量仅增加了321磅。
1966年,福特还改变了对发动机颜色的偏好,将V8发动机涂成了蓝色。除了这一标志性的颜色变化外,390 CID发动机还提供了另外两种功率选择:手动变速器版本为265马力,自动变速器版本则为275马力。
一位车主在1984年购得了这款车,并历经八年时间精心修复。这辆Cyclone车型的行驶里程已达到31,356英里,可以想见,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其Multi-Drive Merc-O-Matic三速自动变速器已经历了无数的考验。鲜艳的红色双引擎盖下,隐藏着一台配备双化油器、功率高达275马力、扭矩达401磅-英尺的强劲发动机。
引擎盖采用玻璃纤维材质,但1966年水星Cyclone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莫过于其与AMC大使的高度相似性,尤其是在正面视角下。尽管双头灯的设计令人有些混淆,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仍足以将它们区分开来。遗憾的是,由于生产数量有限,水星Cyclone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AMC大使,因为即使是产量相对较高的1966年AMC大使敞篷车,其1,790辆的生产数量也超过了福特的Cyclone的1,305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