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美系车,特别是那些尺寸庞大、看起来就很有分量的豪华SUV,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恐怕就是“费油”。
这种印象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毕竟在过去的观念里,大排量、大车身就约等于高油耗,这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物理定律。
尤其是像林肯领航员这种重量接近三吨,搭载着一台3.5T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大家伙”,如果有人告诉你它能在复杂的路况下跑出让人惊讶的低油耗,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怀疑。
然而,最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进行的一场实地驾驶活动,却实实在在地颠覆了许多人的这一传统认知,让人们看到,如今的“油老虎”或许早已学会了“精打细算”。
这次活动的环境可以说相当有代表性,它并非单纯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进行,而是横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况:一部分是路面平整的省级公路,另一部分则是更具挑战性的草原非铺装土路。
这样的路线设计,能更全面地考验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
参与活动的车辆包括林肯旗下的旗舰车型领航员,以及尺寸稍小一些的飞行家,后者搭载的是一台3.0T V6发动机。
活动开始后,车队首先行驶在铺装良好的省道上。
按照日常驾驶习惯,驾驶者将车速保持在每小时80公里左右进行匀速巡航。
这时,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现象出现了。
以林肯领航员为例,这台庞然大物的瞬时油耗显示竟然稳定在了百公里10升出头的水平。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很多开着普通2.0T发动机的家用SUV的车主来说,在高速上跑出这个油耗成绩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而一台整备质量远超同级、排量也大得多的全尺寸SUV能有如此表现,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同行的另一台飞行家,其表现甚至更出色,仪表盘上显示的油耗数据仅为百公里9升多一点。
这初步的结果,已经开始动摇了人们心中“美系大排量车一定费油”的刻板印象。
当然,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当车队驶离公路,进入长达十几公里的草原非铺装路段时,挑战才算正式开始。
这种路况对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是极大的考验。
路面坑洼不平,驾驶者需要不断地调整油门和刹车来应对,车辆时而加速冲坡,时而减速通过颠簸路段,发动机的负载和转速都在频繁且剧烈地变化。
在通常情况下,这种驾驶方式是油耗飙升的“罪魁祸首”。
按照经验,普通家用SUV在这种路况下,油耗飙升到百公里15升以上是家常便饭,更不用说这些自重更重、排量更大的车型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即便是在这样“折腾”的路况下,林肯领航员的油耗表却表现得异常“淡定”,瞬时油耗最多也只是攀升到百公里12升左右,一旦路况稍有好转,数据又会迅速回落。
为了进一步测试其极限,有驾驶者特意在一段连续起伏的坡道上切换到了运动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发动机的响应变得更加激进,变速箱也更倾向于保持在高转速区间,以确保充沛的动力输出。
只听发动机的声浪变得高亢,转速一度拉升到4000转以上,提供了强劲的推背感。
按理说,如此“暴力”的驾驶方式,油耗理应出现一个明显的涨幅。
但当跑完这段路程,查看车辆的平均油耗时,发现其数值仅仅比之前高出了不到1个油。
这种反常识的表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台“巨兽”的发动机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活动的终点,谜底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揭晓——加油并计算实际油耗。
经过统计,在行驶了总共160公里的复杂路况后,林肯领航员总共消耗了18升汽油,经过换算,其百公里综合油耗约为11.25升。
而飞行家的成绩则为160公里消耗15升汽油,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9.375升。
这个数据让一位同行的普拉多车主感慨不已,他表示,自己的车如果跑同样的路况,油耗至少要20升起步。
最终,技术人员解释了这背后的核心技术——“双燃油喷射系统”。
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名词,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发动机拥有了两套“供油方案”,并且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大脑”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智能切换。
第一套方案叫做“端口喷射”(PFI)。
它的工作方式比较传统和温和,是在发动机进气门口这个位置,提前将燃油喷洒出来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再一起被吸入气缸内燃烧。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时间长,混合得也更均匀,燃烧起来更平顺、更充分,特别适合在发动机负载不大、转速不高的时候使用,比如在市里不紧不慢地开车,或者在高速上匀速巡航。
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不仅省油,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就是可以顺便清洁进气门,减少积碳的产生。
第二套方案则叫做“缸内直喷”(GDI)。
这是一种更先进、更高效的方式。
它通过高压油泵,将燃油以极高的压力直接、精准地喷射到气缸内部。
这种方式就像“大火爆炒”,能够在瞬间提供最足的“火力”,让发动机爆发出强大的动力。
当驾驶者需要急加速超车,或者驾驶车辆爬陡坡、在复杂路况下脱困时,这套系统就会介入,确保动力随叫随到。
而整个系统的精髓,就在于那个聪明的“大脑”,也就是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ECU)。
它会以毫秒级的速度实时分析驾驶者的油门深度、发动机的转速、负载等一系列复杂数据,然后瞬间判断出当前最适合的喷射方式。
是该用省油的“端口喷射”,还是需要动力的“缸内直喷”,甚至在某些工况下,它会让两种喷射方式协同工作,取长补短,以达到动力与油耗的最佳平衡点。
回过头来看这次草原之行,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
在省道上匀速行驶时,发动机主要依赖高效省油的“端口喷射”模式工作,所以油耗能维持在较低水平。
而当进入草原非铺装路,需要频繁加速、冲坡时,动力强劲的“缸内直喷”系统则会立刻“上线”,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同时智能的控制系统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燃油浪费。
正是这种两种技术的无缝衔接和智能调度,才让这两台看似笨重的“大家伙”,展现出了与其体型不相符的燃油经济性。
这也说明,汽车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大排量等于高油耗”的旧观念成为了过去式,如今的汽车工业,更加追求的是在保证强劲动力的前提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无疑也是对消费者更加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