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东放话“明年只剩两三家”:Momenta凭10亿公里数据和比亚迪这张牌,要在城市辅助驾驶这场淘汰赛里清场了?
“接管率0.3次/百公里。”
去年底Momenta那边给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圈内几个做智驾的朋友脸色都有点不太自然。这意味着什么呢?大概就是你开着车在苏州、深圳那种复杂城区跑一百公里,系统只需要你帮忙救场0.3次。这数字要是放两年前,谁敢信?
更狠的还在后头。他们CEO曹旭东最近逢人就说:“城市辅助驾驶的窗口期只剩一年了,明年这个牌桌上大概就剩两三个玩家。”话说得不算客气,但手里确实攥着牌——跟上汽、比亚迪这些厂合作的车,累计已经跑了超过10亿公里。
这个数字背后的门道,懂的人自然懂。
数据这玩意儿,喂出来的和攒出来的不是一回事
我有个朋友在做自动驾驶仿真测试,他跟我说过一句话:“数据量到了某个阈值,算法会突然‘开窍’。”当时听着玄乎,后来慢慢品出点味道来。
Momenta从2016年开始搞的那套“数据飞轮”,说白了就是让装在量产车上的摄像头、雷达天天采集路况,这些数据回来喂给算法,算法变聪明了再通过OTA推送到更多车上,然后继续收集更多数据。听起来简单,但要转起来可不容易——没有足够的车辆基数,飞轮转不起来;没有足够的算法能力,数据喂再多也是喂猪。
10亿公里是什么概念?地球赤道才4万公里,10亿公里够绕地球两万多圈了。这里面什么复杂路口、鬼探头、公交车加塞、电动车横穿,估计都见过不止一回。系统处理起这些场景,底气就来自这儿。
去年他们在几个城市的测试数据我看过,接管率能压到0.3次/百公里以内。这个数字放行业里横着比,算是相当能打的水平了。关键是这套系统没用激光雷达,就靠8个摄像头和5个毫米波雷达撑着。
不装激光雷达,到底是省钱还是另有算盘
说实在的,刚听说他们不用激光雷达那阵儿,我也觉得有点悬。现在小鹏、华为那些方案恨不得把能装的传感器都装上,激光雷达都快成标配了。Momenta偏偏选了条看起来“寒酸”的路——纯视觉加毫米波。
这事儿细琢磨,可能没那么简单。
前年夏天我开车去湖南出差,碰上梅雨季。高速上那个大雾,能见度不到50米,旁边一台号称装了激光雷达的车,辅助驾驶直接罢工了。后来跟做硬件的朋友聊,他说激光雷达碰上雨雾、强光,有时候确实会“瞎”。而且单颗激光雷达动辄五六千块,装到15万、20万的车上,这笔账不太好跟消费者算。
Momenta的思路大概是把算法做到极致。什么鸟瞰图感知、时序融合、占据网络,这些技术名词我也是一知半解,但效果摆在那儿——据说能做到厘米级的障碍物识别。我认识一哥们儿开着搭载这系统的车在深圳城中村那种窄到不行的路上会车,系统提前判断对面车的意图,该让的让,该过的过,到现在还没翻过车。
当然,这条路能不能一直走通,谁也说不准。但至少在量产这个维度上,确实更容易铺开。
比亚迪这步棋一落,整个盘面都变了
今年行业里动静最大的,可能就是比亚迪选了Momenta做高阶智驾供应商这事儿。腾势N7、仰望U8这些车都会搭载他们的城市NOA方案,而且是“无图”版本——不靠高精地图,全凭实时感知就能在城区导航。
这个选择的份量,可能比很多人想的要重。
比亚迪去年卖了三四百万台车,哪怕只有一成装这套系统,一年新增的数据里程就是个天文数字。这种规模效应一旦滚起来,中小玩家基本就是望尘莫及了。数据飞轮这东西,越大越快,越快越大,后来的人想追都不知道从哪儿追。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主流车企的风向——要的是低成本、高可靠、快迭代。不是说激光雷达方案不行,而是在15万到30万这个主力价格段,车企和用户可能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毕竟买得起30万以上豪华车的人不多,主流市场才是大头。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无图”。高精地图在国内面临测绘资质、更新滞后、覆盖范围有限这些老大难问题,Momenta从2022年开始就全面转向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技术路线。这招在政策敏感的国内市场,可能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用户到底在乎什么,技术参数说了不算
技术路线争来争去,最后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
苏州有个哥们儿之前跟我吐槽他的通勤:“天河CBD那3公里,早高峰能开40分钟,全程精神紧绷,一个月下来人都废了。”后来他换了台装城市NOA的车,最近碰面时整个人状态明显不一样了。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手还是得扶着方向盘,但脑子能松弛不少,跟车、变道、躲加塞这些烦人事儿,系统能接手大半。”
这大概就是城市辅助驾驶的真实价值——不是让你撒手不管(那是L3、L4的事儿),而是在保持监控的前提下,把那些机械重复、消耗注意力的操作交给系统。
不过信任感的建立需要时间。我注意到他们在人机交互上做了些设计,系统请求接管时会在抬头显示上说明原因——“前方施工区域”“检测到异常物体”之类的。这种透明度挺重要,至少让你知道系统在想什么,不会莫名其妙突然撒手。
还有一点值得说说。他们内部调研显示,在试点城市,用户开启城市NOA后,通勤疲劳感下降四成多,早晚高峰事故率也有明显降低。这种真实反馈形成的口碑,可能比任何技术参数都管用。
明年这张牌桌上,能坐着的可能真就那么几个
曹旭东那句“明年只剩两三家”,刚听着像放狠话,但仔细想想,可能不是没有道理。
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拼数据、拼规模、拼生态。技术门槛一天比一天高,监管要求越来越严(ISO 21448功能安全认证现在是硬指标),车企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已经验证过、稳定性有保障的方案。初创公司要从零开始追,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现在看,第一梯队大概就是华为ADS、小鹏XNGP、Momenta这几家。他们各有各的路子:华为靠问界、阿维塔这些生态绑定;小鹏走全栈自研,控制力强;Momenta玩开放合作加数据飞轮,客户覆盖面广。至于其他玩家,要么融资困难,要么没有量产落地,要么技术路线走偏了,日子估计不会太好过。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说,现在看智驾公司,不光看技术,更看数据积累和车企关系。“没有百亿公里级的真实里程,模型泛化能力就是个问号;没有稳定的车企合作,数据来源就成了问题。”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挺笃定的。
2024年Momenta的营收据说超过20亿,而且实现了单季度盈利。这个数字放行业里看,算是相当健康的了。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客户从新势力扩展到了主流自主品牌,甚至还有合资品牌在谈。这种跨品牌适配能力,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方案的成熟度。
写在最后
上周在广州又碰到那台腾势N7,还是在天河CBD,还是那个路口。这次我特意观察了下,车子在处理一辆突然变道的出租车时,动作挺自然的——提前减速、保持车距、等对方并线完成再加速。整个过程没有急刹,也没有犹豫。
技术确实在往前走,而且速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至于明年牌桌上到底剩几个玩家,现在说还太早。但有一点大概是确定的——这场淘汰赛,已经进入下半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