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的聚光灯下,东风汽车以“智绘新东风”为主题,携全系自主品牌首次联合亮相,并正式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东风汽车智能化战略的全面升级,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者”向“定义者”转型的雄心。
从“十二五”期间初探智能化,到“十三五”成为首批获颁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车企,再到“十四五”在智能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的持续突破,东风汽车的智能化征程可谓步步为营。此次发布的“天元智能”,正是其十年技术积累的集大成者。以“一核双基双元”为技术框架,东风构建了涵盖大模型、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及智能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这背后,既有对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也体现了东风“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思维。
“一核双基双元”:技术体系的底层逻辑与创新价值
“天元智能”技术品牌的核心在于“一核双基双元”体系。其中,“一核”是东风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太极大模型。这一模型以超千亿参数规模、海量数据资源和万卡算力为支撑,不仅能够优化研发周期、提升生产效率,还能通过云端实时监测技术,将车辆健康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这种全场景智能协同能力,堪称汽车行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关键引擎。
“双基”则聚焦于天元电子电气架构与天元OS操作系统。前者通过中央智慧平台实现动力、车身、座舱、智驾四大域控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汽车电子架构的碎片化桎梏;后者则以开源模式降低技术门槛,推动国产芯片上车成本降低10%-20%,为行业提供了一条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
在用户可感知的“双元”应用层面,天元智驾与天元智舱的落地尤为亮眼。智驾系统覆盖从NOA辅助驾驶到L5级无人驾驶的全场景方案,而智舱则通过“视觉+语音+生物感知”的多模态交互,打造出更具情感温度的“第三空间”。无论是安全冗余设计,还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东风的技术布局始终紧扣“实用”与“人性化”两大关键词。
安全为底线:智能化的基石与责任
在智能化浪潮中,东风汽车始终清醒:技术创新的边界必须由安全来定义。从马赫动力电池的超高安全冗余设计,到岚图梦想家、奕派eπ007等车型斩获C-NCAP五星认证,再到自主AUTOSAR平台通过国际最高安全等级认证,东风用一系列硬核成果证明了“安全是技术的底色”。
这种对安全的执着,也贯穿于“天元智能”技术品牌的基因中。天元智驾系统提供T100至T1000四级方案,每一级都经过严苛的安全验证;天元OS操作系统以“安全可控”为首要目标,从底层代码到功能开发均建立多重防护机制。正如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所言:“科技赋能不是无界的狂飙,而是智能与安全的共融。”在东风看来,唯有筑牢安全防线,智能化才能真正服务于用户的美好生活。
开源生态:从单点突破到行业共赢
智能化转型绝非一家企业的独角戏。东风汽车深谙此道,选择以开源模式推动天元OS的普及,并与中汽创智等机构共建技术生态。这一决策不仅降低了行业技术壁垒,更通过资源共享激活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潜力。
天元OS的开源意义重大:一方面,其高性能、高兼容性特点显著降低了国产芯片的上车门槛,助力中国汽车产业摆脱对海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开源社区的建设为开发者提供了从技术底座到商业落地的全周期支持,有望孵化出更多创新应用。这种开放姿态,既展现了东风的行业担当,也为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用户需求为原点:智能化的终极使命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东风的智能化战略始终围绕一个原点展开——用户需求。天元智舱的“贴心”设计,源自对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度洞察;智驾系统的“聪明”表现,则源于海量驾驶数据的持续学习。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不仅体现在产品功能上,更贯穿于技术研发的全流程。
例如,企业级太极大模型通过分析超千万组座舱数据,精准捕捉用户对车辆功能的潜在需求,使产品定义精准度提升50%以上;智能制造环节的动态优化,则让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30%,确保用户能够更快获得高品质产品。从研发到交付,东风正在构建一条“用户需求驱动技术进化”的闭环链路。
智能化的未来,属于长期主义者
东风汽车“天元智能”技术品牌的发布,既是一次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在智能化赛道中,东风选择了一条兼顾创新与安全、自主与开放的道路。这条路或许没有捷径,但却能以稳健的步伐,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正如车展上亮相的猛士M817、纳米06等战略车型所示,东风正在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矩阵,满足用户对智能出行的多元需求。而当行业还在热议“软件定义汽车”时,东风已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智能化,始于技术突破,成于生态共建,终于用户价值的持续创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