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现在的新能源车,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炮儿,都越来越看重动力和操控,谁能跑得更快、谁加速更猛、谁四驱更稳,全都成了吹牛的资本。iCAR V23这家伙最近在网上可火了,不是因为外观像小方盒子,更不是单纯哪个明星代言,而真的靠实力在圈子里刷了一波存在感——浙赛1分50秒的圈速,零百4.5秒的加速,甚至直接拿来跟电动G级车比,这神操作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我们这么激动?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不妨先问一句话: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是纯粹的百公里提速,还是路上谁都挡不住的暴力输出?又或者,你其实想要一个既能在赛道撒野又能翻山涉水的“全能选手”?iCAR V23超级S版这台车,从表面看,又大方又有范儿,方块造型辨识度拉满,感觉想致敬G级但又不敢直接硬刚。不过,要是真比性能,它可能真的有点底气让咱们重新审视什么叫“中国速度”。
先说动力这事儿。455马力、490牛米、232推重比,这些数字如果只用嘴皮子念出来,谁都可以宣传。但为什么懂车的都特别在意“推重比”?因为这玩意可以很直观反映一台车到底有多少性能溢出来可以玩。你说网上那些“秒天秒地”的零百成绩,实际生活里有多少价值?可等到你开进高架、上了高速,发现身边的电车都不愿意被超的时候,这种动力储备就成了你自信的底气。iCAR V23的零百4.5秒,实际就是能让你在红灯变青那一刻,自然流露出“不用跟谁飙,我已经快”的气场。电动G级都没这么干脆,保时捷718的末端速度也不过如此,这说明啥?厂商不玩虚的,敢把加速和尾速直接拿出来,给足用户面子,也给足“玩”的空间。
问题又来了,这样猛的动力,会不会很快“泄气”?不少电动车都遇到过高速掉电、连续加速后电机温度太高扯后腿的状况。这时候就该电池和电驱系登场了。宁德时代、电驱六合一,听着跟科幻片似的,但实际效果就是再怼狠几分钟都不减速,还能保证能耗不太夸张。真到了极限状态,一键BOOST“狂暴模式”开起来,动力瞬间爆发,谁用谁知道。你要是天天开,就算不用BOOST也能在城市路况里把别人甩几条街。
操控这件事,很多人容易忽略。电车一来就说我零百多快,实际上如果底盘和悬架不给力,弯道里根本体现不了优势。iCAR V23的低重心、四轮四角布局、五连杆悬架,看似都是一堆术语,但真开起来就发现,连续过弯的时候没有那种“拉不过来”或“漂起来要翻车”的感觉。底盘稳,手感紧,哪怕是新手也能仿佛自己的驾驶技能“突然升级”了。有人说,这车装了专业赛车团队调校悬挂,谁没事往城市SUV里塞这一套?厂商不傻,这钱花得就是让用户开出去的体验不掉链子。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智能电四驱系统。市场上有些电车靠软件耍花样,搞点“前后轮动力切换”啥的,但真碰到泥泞或者烂路,立刻就露馅了。iCAR V23的i-AWD鬣蜥智能四驱,据说反应比传统机械四驱还快。理论上你在马路牙子、砂石路,甚至水坑里,动力都能分配得明明白白,不用担心陷进去。车轮边限滑、涉水600mm、爬坡100%这些参数,开一台电车敢越野、敢深水,谁敢想?这不就是把自己的极限再往外推一大截吗?如果你想到周末爬山玩泥地,“赛道+越野”性能都兼顾了,市面上同价位谁能给?
说到这里,我就想问大家了:你现在拿车的标准还是“谁漂亮谁贵谁装逼谁买”吗?国内新能源市场这么卷,功能和性能逐步拉齐之后,差距开始往“驾驶乐趣和应用场景”延伸。这不,iCAR V23就是把动力、操控和越野集于一身,给你一个“多面手”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中国汽车制造过去很长时间就是“模仿”,后来拼价格,如今终于能靠技术和实战在世界范围刷一波存感了。电G级之所以贵,很多是附加在品牌和历史上,真正比拼今天的“小怪兽”电车,技术不分国界,你厉害就是厉害。
但事情总要反过来问一句,这种强调极致性能的电车,到底是卖给“懂车的”、还是卖给“愿意尝鲜”、又或者真的是普罗大众?现在的汽车,不是只有赛道上才拿得出手,更重要是能在你的日常里证明自己没白花钱。比如,同样的性能,日常代步是不是过剩?加速爆发带来的荷尔蒙快感,到底多久能新鲜?极限越野能力是不是你每年都能用上一次?这些问题,其实都值得一探。
而厂商能做的,就是给你更多选择权。你爱玩速度,赛道圈速就把底气给你。你爱越野,不怕磕底、不怕陷坑。你爱炫技术,车里都是新鲜软硬件,智能模式多到你用不完。但所有这些华丽参数的背后,你依然要自己问问,真实场景到底哪些才真正对你有用。现在有些人买车,就是买个“觉得未来几年不会被淘汰”、买个“有点独特”,iCAR V23这种车,提供的其实就是一种处于变革期的“底层安全感”,让你确信:“至少我不慢、不弱、不妥协”。
其实,回到现在这个时点,新能源车拼的是综合体验。只有动力和操控?你得像iCAR V23一样把场景拓展得足够广,才能让买家信服。只有智能辅助?那又成了硬件升级的比赛。能把多个维度都给足人,也能在朋友圈讲得出去,还能在小众场景秀一把,这种模式,也许正是中国智能汽车的下一步出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浙赛最速方盒子”只是个称号,但车子的理念真的有想要“打破场景边界”的劲,值得好好琢磨。
最后,不得不说,这车卖得好也是有道理的。前八个月4万台销量,在国产新能源品牌里已经不算小体量。大家其实都不傻,谁跑得快谁稳谁有创新,市场自然投票。未来如果能在软件、硬件、售后、生态上再拉一波升级,肯定会把同价位、同级别的其他选手远远甩在身后。能给普通消费者和赛道玩家都带来“看的见摸得着的爽感”,这才是中国新能源车圈真正的进步。
所以,我的观点很直白:iCAR V23这车能火,说明大家对速度、操控和场景拓展的需求都到了新阶段。别只看参数,别光信广告,自己多体验、多琢磨。市场才刚开始卷,真正的“好玩好用”车,大家其实正在等待它出现。这台车,只能说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开始。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