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雨天一开车,车窗一片白,能见度瞬间下降,一不小心就“盲驾”。
🚗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打开空调,不知道该选内循环还是外循环。有的人一上车就把空调调成内循环,觉得这样“更暖和”或“更省油”。可实际上,下雨天一直开内循环可能是“起雾”元凶之一!
那到底,下雨天开车时空调该开哪个循环模式?今天,轮谷就来说说这个话题,希望对我的粉丝们有所帮助。(如对你有用,记得点赞,给轮谷一个反馈哦)
✅ 轮谷先上结论:
雨天起雾:外循环 + A/C + 吹前挡;
雨天正常行驶:外循环为主,温度适中;
车外污染严重:内循环短时使用(10分钟内);
车内闷热、刚上车:内循环+大风量快速降温后切换外循环
人多、空气不流通:外循环增加频率,适当开窗或加大风量。
一、内循环和外循环,到底有啥区别?
咱们先搞懂概念:
内循环:让车里的空气自己“转圈”,不跟外界换气。适合快速制冷或保温,也能阻隔尾气。
外循环:不断吸入外面的空气、把里面的空气排出去。等于“开空调+通风”。
这两个选项在晴天影响不大,但到了雨天,作用完全不同,甚至关系到行车安全。
二、雨天优先选什么?
✅ 答案是:外循环 + 开A/C。
不少老司机都知道,下雨天最怕“起雾”。玻璃一白,人也慌。而起雾最根本的原因,是车内空气湿度太高、不流通。
内循环虽然可以挡住外面的雨雾和尾气,但空气一旦封闭,车里的人呼吸、湿鞋湿衣物的水气就全积在车里,越开越“闷”。
✅ 而外循环能引入相对干燥的空气,加上A/C(压缩机)启动除湿,才是最快最稳妥的除雾办法。
三、为什么开内循环反而会起雾?
很多人有个误区:下雨天怕冷,就一直开内循环取暖,结果发现玻璃越开越雾,开窗也没用。
其实就是因为:
雨天湿度高,人呼吸的水气积在车里
内循环空气不流通,湿气没处跑
温差一大,水汽直接凝结在玻璃上
而一旦起雾,不但看不清前方,还可能因为视线不清突然变道、撞车,风险非常大。
✅ 正确操作应该是这样:
车窗起雾:外循环 + A/C + 吹前挡风玻璃;
保持空气清新:外循环为主,适当加大风量;
气温偏低:外循环状态下调高空调温度(可开暖风);
空气质量差(如城区拥堵):临时切内循环,但不超过10-15分钟。
轮谷换句话说,就是:
✅ 除雾靠外循环,制冷/制热一开始可以用内循环,之后切回来。
四、特殊场景下可以用内循环,但不能久开!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下,并不是说内循环不能用,而是它适合短时间用:
上车后车内闷热,想快速降温?可以用内循环开个几分钟
车外尾气多?比如过隧道、跟在大货车后面,可以临时切内循环挡一下
停车等人?不开窗开空调时短暂内循环可以保持温度
✅ 但一定记得及时切回外循环!
不然不仅湿气难排,还容易缺氧,尤其人多时,坐久了容易犯困。
五、分享几点你可能忽略的细节
🎯A/C别关:有些人觉得压缩机费油,其实一小时多耗几毛钱,但除湿效果一流,雨天一定要开!
🎯滤芯要干净:外循环引进来空气的质量,靠的就是空调滤芯。太脏会导致风小、除雾慢。
🎯别完全靠“自动模式”:很多车有自动空调,但下雨天不一定判断准确,最好手动调成除雾模式。
轮谷总结:
最后,轮谷给大家分享两个实用口诀:
✅ “雨天外循环,AC一起上;前窗吹风挡,雾气不再涨。”
✅ “除湿防雾靠通风,内循环用太久人发懵。”
空调的“循环按钮”看似不起眼,却藏着不少门道。特别是下雨天,这个小小的操作,可能决定你是不是一路安全顺利。
下次再遇到起雾的情况,不要手忙脚乱,打开“外循环+AC”,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清晰的前路。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司机朋友,尤其是那些总习惯一路开“内循环”的人。别让错误的习惯,埋下行车安全的隐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