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

想象一下,你开着车行驶在公路上,突然天降暴雨,视线模糊,但你的车却自动调整了雨刷速度、底盘高度,甚至主动避开了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整个过程不需要你动手,甚至不需要你开口,车就像一位“老司机”一样掌控全局。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画面?但在2025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家中国车企直接把它搬进了现实:吉利汽车用一套名为“智能汽车全域AI”的技术体系,让汽车彻底告别“机器零件”的身份,变成了会思考、会进化、甚至能主动照顾人的“出行伙伴”。

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有驾

一辆车的“大脑革命”

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有驾

如果传统汽车是一台功能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那么吉利的新技术就像是给车装上了“智能手机”的大脑。这套AI系统覆盖了从方向盘到轮胎的每一个零件,甚至能通过卫星和云端实时联网。比如说,当车感应到路面结冰时,AI数字底盘会瞬间调整动力分配,防止打滑;当你开车犯困时,车内的AI精灵会主动播放提神音乐,甚至调整空调温度让你清醒——这些操作不再是预设程序的机械反应,而是AI根据实时环境做出的动态决策。

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有驾

更厉害的是,这套系统还能“自我成长”。吉利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汽车出厂时功能就固定了,而他们的车像一棵树,会随着时间和数据积累“越长越聪明”。比如吉利银河E8的车主发现,刚提车时语音助手偶尔会误解指令,但用了几个月后,AI竟然学会了分辨方言口音,甚至能听懂“把空调调到让我老婆不唠叨的温度”这种模糊需求。背后的秘密在于吉利自建的超级智算中心,每天处理的数据量相当于把全中国高速公路跑个遍,让AI在云端不断“补课”。

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有驾

藏在杭州的“AI发电站”

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有驾

很多人好奇:吉利凭什么能搞出这么超前的技术?答案藏在杭州的一座建筑里——吉利星睿智算中心。这个被称为“中国车企最强大脑”的地方,算力高达每秒102亿亿次,相当于同时处理240万辆车的实时数据。打个比方,如果让一个人手工计算这些数据,可能需要从恐龙时代算到今天。

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有驾

但算力再强,没有数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吉利早就偷偷攒下了两件法宝:一是覆盖全球的240万辆车组成的“移动传感器网络”,每天传回路况、天气、驾驶习惯等海量信息;二是专门针对汽车场景训练的40亿条垂类数据,比如怎样在暴雨天识别模糊的交通标志,或者如何应对突然窜出的电动车。这些数据就像AI的“营养剂”,让系统在处理极端场景时更加游刃有余。2024年,吉利甚至用AI操控银河E8在冰面上完成无人漂移,全程零失误,直接秀了一把肌肉。

行业首创「智能汽车全域 AI」亮相 CES,幕后推手竟是吉利?-有驾

谁在帮吉利“开外挂”?

单打独斗做不好AI,吉利深谙这个道理。2025年刚开年,他们就拉来了两位“神队友”:专注大模型的阶跃星辰和擅长硬件的千里科技。三方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是让汽车AI学会了“慢思考”。以前的智能驾驶系统遇到突发状况只能靠本能反应,现在却能像人类一样“三思而后行”。比如面对施工路段的临时路障,系统会先调用卫星地图确认是否长期存在,再通过云端对比其他车辆的处理方式,最后结合实时摄像头画面做出最优决策——整个过程只需0.1秒。

另一个突破藏在人机交互里。传统车机需要精确的“打开空调23度”这类指令,但吉利和DeepSeek合作后,AI能听懂“我后背有点凉”“宝宝睡着了小声点”这种生活化表达。甚至有位车主测试时故意说:“我想去一个能看星星还不冷的地方”,结果车机自动导航到市郊天文台,还调好了座椅加热和天窗角度。这种“人类级”的理解能力,让吉利的AI和其他车企拉开了代际差距。

小鹏VS吉利:两条路线的较量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到另一个以AI出名的新势力——小鹏汽车。确实,这两家都在拼命给汽车“注入灵魂”,但路径截然不同。小鹏像是个“极客”,执着于用纯视觉方案取代激光雷达,试图让车像人一样靠眼睛开车;吉利则更像“实用派”,把摄像头、雷达、卫星甚至天气数据统统融合,打造多重保障的安全网。

举个具体例子:面对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小鹏的AI鹰眼系统会依赖摄像头捕捉动态,用算法预判轨迹;而吉利的系统除了摄像头,还会参考实时定位判断是否处于学校区域,结合历史数据评估行人可能的走向,甚至通过车联网获取附近其他车辆的刹车情况。用工程师的话说:“我们不赌某一种技术绝对正确,而是让AI学会做综合判断题。”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产品上。小鹏的智驾方案追求“轻装上阵”,适合爱尝鲜的科技迷;吉利则把安全冗余做到极致,比如“千里浩瀚”H9版本搭载的L3级系统,连方向盘和刹车都准备了双备份,就算某个零件突发故障,备用系统能在0.01秒内接管控制权。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这种“双保险”设计显然更让人安心。

从“赶潮流”到“造潮流”

回看吉利在CES上的表现,最值得玩味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他们重新定义了AI与汽车的关系。过去车企谈智能化,总在比拼屏幕数量、语音助手能控制多少功能;而吉利直接掀了桌子,把AI变成整台车的“中枢神经”。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不是因为按键变触摸屏,而是整个生态的重构,吉利正在用全域AI重新发明汽车。

这种颠覆性创新已经开始反哺市场。搭载新一代AI系统的银河E8,上市首日订单破1.2万台,很多人冲着“15万级L3智驾”下单;更惊人的是用户付费开通智驾功能的比率超过20%,说明消费者真的愿意为AI买单。一位杭州网约车司机说,他专门换了吉利车跑夜班,因为AI能在他打哈欠时自动切换到高精度导航,还会在他接长途单时提前规划充电站,“就像雇了个不要工资的副驾驶”。

写在最后

当吉利在CES展台按下全域AI的启动键时,他们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正在掀起一场“汽车平权运动”。曾经百万豪车专属的智能驾驶、贴心交互,现在正通过技术普惠走进寻常百姓家。正如一位网友的调侃:“以前觉得汽车变‘活’了是恐怖片,现在发现是暖心剧。”这场由中国人主导的AI革命,或许很快会让世界看到——未来的马路上,跑得最快的不仅是车,还有中国智造的速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