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牌高山7预售居然定在28.98万。这是不是很奇怪?我心里其实早有判斷,毕竟之前我跑渠道,搞研发时总结过:一款MPV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价格只是标签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和配置感。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价格还算挺疑惑的——像别克GL8,或者更豪华点的奥德赛,现在都要三十万出头了。那魏牌为啥能给出这么低的预售价?难道是打价格战?我不太认同这个角度,因为一普通物料成本其实并不低,或许供应链压缩了利润空间?我估算,光拼备料、零件、装配线时间,成本可能在15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剩下的,可能是车企的策略:先以价格吸引眼球,后续再通过配置和品牌来拉高用户粘性。
这也让我想到一件事——我之前跟一个维修工聊天,他说:这车激光雷达标配,感觉成本翻了个倍,怎么还能卖那么便宜?我当时就笑:你还没见过现在市场的利润战线,汽车厂家早就像打仗一样,排兵布阵,拼的是渠道和供应链的控制力。简单来说,宝马或奥迪他们做好的是溢价,魏牌这种,拼的是高性价比+差异化。但谁让它是个MPV,空间优势又是真实存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魏牌高山7的车身长度,能选择的版本都在5米左右。这段时间我反复琢磨,为什么要在这个尺寸上做文章?大概是因为5米左右,是家庭多人口出行的黄金区间,看起来不算大,却能提供最佳空间利用。别的MPV像高山8、9,搞得像商务车,空间极具灵活性,但某些家庭更看重日常市区驾驶感。
这让我想到,虽然车型参数看起来硬核——配置丰富,空间宽敞,但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忽略了一个点:其实他们难以承担大车带来的麻烦。通勤堵车、停车难、加油费都得算细点。搞一个实操差别——我属于那种开过几次大车就觉得我还是简简单单的紧凑型车好。我估算,日常百公里成本大概在0.6元到0.8元之间(估算/体感),而这个成本削减其实会影响日子。
我注意到有人评论:这车是不是就是个搬家神器?其实也对,作为家用,不只是乘客的空间,也包括载货空间。比方说,有次一个朋友在朋友圈晒照片,说车里塞了满满一车水果,老婆还嫌不够装。他其实用的就是这辆车的空间灵活性,挺直观。
对比:同价位的SUV,比如CS75,那侧滑门和智能配置就少很多。SUV的好处是高底盘、路感好,但坐进高山7,自动电动门脚感比SUV的按钮操作舒服多了;第二排脚踏空间更宽,座椅调节更丰富——这是我用过几款SUV后总结的。还有一点,很多家庭特别嫌麻烦,比如上下车、进出都得弯腰或踮脚,那个体验其实挺恶心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道沈阳那边的销售说过:就是为了方便老人小孩上车,才做了这些设计。 但其实我觉得除了方便,还得看场景,如果是平时拼车需求大,侧滑门和电动开关会秒杀其他车型。
我有个疑问:如果按着平常用车的角度,魏牌高山7和一辆十万左右的紧凑家用SUV比,哪个更划算?我想,也许不光看价格,还得看你对空间的实际需求。很多朋友总抱怨空间不够用,其实换辆MPV后,那点空间差别是可以量化的——比如在后排腿部空间,多了个15公分,老婆抱孙子都无压力。
我还在想,为什么会有很有性价比的感觉?除了配置丰富、空间大外,实际上核心还是供应链的控制力。你想,我每天接触到的供应商,原材料普遍涨价,特别是芯片、激光雷达这些,能把成本压到合理范围,是企业最在意的事。这个价格背后,反而是它铺陈出来的差异化和量产能力在发挥作用。
或许,最后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只看了表面,那些真正打动家庭的,还是用得顺手、养得起的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