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9全球供应链加持,创新无代餐方案成市场新风向

最近汽车圈挺热闹,有个浓眉大眼的“国家队”选手,推了个新旗舰SUV,定价三十多万。

发布会上,PPT翻飞,讲得最多的不是车本身多酷炫,而是背后的“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

通稿里各种高大上的词,什么“体系力”、“全栈创新”、“无代餐”。

这事儿吧,有点意思。

智己LS9全球供应链加持,创新无代餐方案成市场新风向-有驾

我这人就喜欢把这些云山雾罩的词,翻译成大白话,算算背后的经济账和人性账。

我自个儿前几年装修房子,厨房水槽龙头,在德国品牌和国内品牌之间纠结了很久。

德国那个,死贵,号称一体锻造,阀芯能用三十年不漏水。

国内那个,便宜一半,样子也好看,但老板坦诚,阀芯是外面采购的,保五年。

我当时选了德国的,图个省心,本质上是为“供应链自控”和“制造确定性”支付了溢价。

你看,一个几百块的龙头尚且如此,一辆几十万的车,逻辑是通的。

车企跟你讲“我供应链牛”,翻译过来就是:“你看,这车的心肝脾肺肾,要么是我自家的,要么是我控股的兄弟厂造的,知根知底,不会关键时刻掉链子,也不会给你‘货不对板’。”

这套叙事,在燃油车时代,是绝对的王道。

我们把时间轴拉长点。

一百年前,亨利·福特搞了个“鲁日工厂”,从铁矿石进去,到一辆完整的T型车出来,真正意义上的“从沙子到汽车”。

这种极致的垂直整合,在当时是神一样的存在,效率碾压一切手工作坊。

后来丰田崛起,搞“精益生产”和“供应商协同网络”(Keiretsu),把一部分制造压力和研发成本分摊出去,自己做“链主”,讲究个合作共赢,效率更高,风险更低。

你看,工业制造的逻辑,一直在“什么都自己干”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这两极之间摆动。

现在到了新能源车时代,这个钟摆又开始晃了。

智己LS9全球供应链加持,创新无代餐方案成市场新风向-有驾

一家传统的汽车巨头,家底厚,工程师文化浓。

它的看家本领是什么?

不是写代码,不是搞用户社群,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大规模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当新势力们拿着PPT讲“软件定义汽车”的时候,老大哥们心里是有点慌的。

但慌完之后,定睛一看,哦,造车还是得开模具、搞冲压、做品控,这不还是我最擅长的领域么?

于是,一种路径选择就浮现了:既然我在软件和互联网思维上暂时落后,那我就把我的长板——制造和供应链——做到极致。

别人是“攒机模式”,东家买块屏,西家买套智能驾驶方案,我是“品牌机模式”,核心大件尽量自己来,或者拉着核心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深度绑定。

这笔账,我们不妨分三层来算。

第一层,是“金钱账”。

自己建厂、投产线、搞研发,这是巨额的资本开支,是真金白银地往里砸。

短期内,成本肯定比直接采购要高,财务报表上会很难看。

但好处是,一旦规模上来了,边际成本会递减,而且不会被供应商“卡脖zo”。

尤其是在前两年芯片短缺、电池涨价的时候,谁能控制供应链,谁就能活下来,还能活得挺滋润。

这种模式,是在用今天的钱,赌一个规模化之后的明天。

智己LS9全球供应链加持,创新无代餐方案成市场新风向-有驾

这是一个重资产的豪赌。

第二层,是“情绪账”。

对于消费者来说,“全栈自研”、“供应链可控”这些词,会天然地转化为一种“信赖感”。

就像我买那个德国水龙头一样,我多付的钱,买的是一种“确定性”和“省心”的情绪价值。

特别是对于三十万以上的高端车型,消费者对品质、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这种“我们什么都自己来”的叙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品牌背书,显得“浓眉大眼”,值得托付。

这笔账,主要记在品牌价值上。

第三层,是“机会成本账”。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也最致命的一笔账。

当你把天文数字的资源都投入到构建一个“重型”的、垂直的制造体系里时,你必然会减少在其他领域的投入。

比如,软件研发、AI算法、生态建设。

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剧烈的变革期,没人知道终极形态是什么。

万一,未来的决胜点不是硬件的一致性,而是软件的迭代速度和生态的开放性呢?

这就好比当年的诺基亚。

智己LS9全球供应链加持,创新无代餐方案成市场新风向-有驾

它的手机制造工艺、品控、供应链管理,在当时堪称完美,信号好,还巨抗摔。

但苹果一出来,大家发现,原来手机的核心不是打电话和发短信,而是那个App Store。

诺基亚的“硬件护城河”在一夜之间,被“软件生态”的降维打击给填平了。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强调“供应链整合”的战略,本质上是在下一个注:赌未来的汽车竞争,依然是“工业属性”大于“消费电子属性”。

赌的是,一个硬件上高度一致、品质可控的“封闭花园”,最终能战胜一个硬件五花八門、但软件生态繁荣的“开放市场”。

这个赌局,没有标准答案。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其实没必要为这种“路线之争”摇旗呐喊。

我们需要想明白的是,你为这辆车付出的每一分钱,到底是在买什么。

你如果选择这种“体系内循环”的旗舰车,你买到的,大概率是一个机械素质很扎实、品控稳定、交付有保障的产品。

但你也必须接受,它的智能化迭代速度可能不如那些“软件公司”,它的某些技术路线一旦被证明是错的,掉头的难度会非常大,你的车可能因此“站岗”。

你是在为它的“工业确定性”买单,同时承担它“战略僵化”的风险。

反过来,你如果选了那些更像“攒机”的新势力,你可能会享受到更前沿的智能体验,更快的软件更新。

但你也可能遇到交付延迟、硬件小毛病多、甚至公司经营不善导致“售后归零”的风险。

说白了,这就像吃饭。

一家是中央厨房配餐的连锁巨头,品控稳定,但永远就那几个味道。

另一家是夫妻老婆店,老板今天逛菜市场看到什么新鲜就做什么,可能有惊喜,也可能踩雷。

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关键是,你得想清楚自己的胃,到底更偏爱哪一口。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