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哥几个,这车圈儿最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前脚还一堆新势力在那儿为谁家冰箱彩电更齐全吵得脸红脖子粗,后脚一汽奥迪这个“老同志”,反手就把一张8月份卖了四万五千多辆的成绩单拍在了桌上。
你敢信?
在国产豪华燃油车这块自留地里,人家愣是拔了头筹。
这事儿透着一股邪乎。
这年头,你要是不聊点智能驾驶,不吹个“遥遥领先”,简直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可奥迪这波操作,就跟班里那个闷声不响的学霸似的,平时看他也不怎么刷题,期末直接甩你一脸年级第一。
更气人的是,他还告诉你,他家用户马上就要破一千万了,这在国内豪华品牌里可是头一遭。
这就怪了,在一个恨不得把“快”字刻在脑门上的时代,奥迪这碗叫“长期主义”的老火鸡汤,咋就越熬越香了呢?
说真的,一听“长期主义”这词儿,我第一反应就是想乐。
这玩意儿都快成PPT专用词了,跟“赋能”、“抓手”并称三大神兽。
可你往回倒腾一下一汽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家底,嘿,会发现人家还真不是在画大饼。
他们就跟德国工厂里那些话不多、手贼稳的老师傅一样,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活儿全在细节里。
咱把镜头拉回十几年前,那会儿的BBA还是神坛上的圣物。
奥迪一进中国市场,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A6L给拉长了。
这在当时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个讲究原汁原味的德系品牌搞“中国特供”?
可事实证明,奥迪从一开始就把中国消费者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这事儿现在看是常规操作,在当年,那就是一种敢于放下身段、跟你交朋友的姿态。
这种“懂你”的劲儿,一直刻在骨子里。
你瞅瞅现在满大街跑的奥迪Q5L,那智能座舱玩得叫一个溜。
三块大屏糊你脸上,第一眼看过去,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是在堆料。
可你真坐进去开一圈就知道了,那块中控屏,你戳一下,它会给你个震动加音效的反馈,让你开车盲操的时候心里有底,这感觉比特斯拉那种冷冰冰的光滑玻璃,来得踏实多了。
这种对“手感”的偏执,就是老牌车企的底气,是新势力们用代码和PPT暂时还堆不出来的东西。
当然,肯定有杠精会说,这不就是新势力玩剩下的吗?
是,论功能的新鲜劲儿,奥迪确实不算最潮的那个。
但别忘了,人家有看家法宝——quattro。
这套四驱系统现在进化到叫quattro ultra,听着就高级。
它能在你车轮打滑前半秒就把动力给调整好了,啥意思?
就是你还没感觉到车子要失控,它就已经帮你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了。
这种“预判”,跟好多车那种等你快掉沟里了才伸手拉一把的四驱,根本不是一个物种。
所以你看,奥迪的逻辑很简单:面子上的东西(智能科技)我给你配齐,里子里的东西(驾控、安全)我给你做到极致。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让它在燃油车市场,尤其是豪华车市场份额里,始终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不过话说回来,咱也不能光唱赞歌。
奥迪现在就没烦恼了吗?
我看未必。
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个房间里跳着舞的电动大象。
眼瞅着隔壁的蔚来、理想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奥迪的e-tron系列在市场上总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转型速度明显慢了半拍。
这就好比一个内功深厚的武林宗师,突然发现江湖上开始流行用洋枪了,自己那一身童子功,多少有点施展不开。
而且,那一千万的用户,是荣耀,也是枷锁。
这么多老车主,意味着庞大的服务体系。
怎么让他们在换车的时候,心甘情愿地再掏一次钱,而不是扭头就去隔壁体验“自动开门”的新鲜感?
这可比开发一款新车难多了。
所以啊,一汽奥迪这波销量登顶,更像是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
它用实打实的数字告诉所有人:别看你们天天上热搜,这牌桌上的老玩家,还没到洗牌的时候。
但这仅仅是守住了阵地。
未来的十年,是属于电和智能的。
那个曾经的“官车”霸主,如今站在千万辆的十字路口,下一步棋怎么走,是继续当个稳健的“地主”,还是掀桌子跟年轻人一起玩儿命?
这出戏,恐怕比现在精彩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