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最近着实有些焦头烂额。先是那千余匹的奔腾动力被牢牢锁住,非得在赛道上验明正身,刷出成绩单才能解封,否则只能屈就那“阉割版”的九百匹;紧接着,那号称“双风道高效导流”的碳纤维引擎盖,被一众博主一通严丝合缝的测试,结果发现鼓风机呼啸而过,纸巾却岿然不动,车主们撸起袖子,拆开一看,得嘞,这风道,它压根就没打算“导”空气啊!小米连夜告饶,承认“排位模式”的解锁机制欠考虑,紧急叫停推送;碳纤维机盖也敞开大门接受退换,外加两万积分聊表寸心。
这事儿,初看是小米马失前蹄,但细细咂摸,又觉意味深长。
先说说这动力封印。一千五百多匹,这是何等煊赫?寻常家用轿车,百余匹已是绰绰有余。小米SU7 Ultra直接给你拉到一千五,着实够劲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又有几人能将这般狂暴动力驾驭得当?又有几条坦途能让你尽情驰骋?闹市之中,车速阒然受限,即便上了高速,亦有速度上限,真要卯足了劲儿狂飙,怕是还没出事,驾照先被吊销了。因此,这“锁动力”,乍看是褫夺了车主的“完全支配权”,但从安全角度揆度,似乎亦有其可取之处。当然,前提是小米事先言明,而非暗度陈仓般更新,搞得像是个“氪金解锁”的戏码。
再者,话说回来,九百匹马力,它也并非等闲之辈啊!这让那些驾驶百余匹小车的车主们情何以堪?这就好比你向朋友炫耀新购入的劳力士,结果朋友撇撇嘴说:“哎,这表盘没镶钻啊,差评!”未免有些凡尔赛的意味。
再聊聊这碳纤维机盖。小米的回应是,原先并无此打算,是纽北赛道一战成名后,用户们翘首以盼,执意要复刻原型车的飒爽英姿,这才勉力为之。这话说的颇为坦诚,也略显无奈。一方面,要满足用户对“高性能”的憧憬,另一方面,又不能全然牺牲实用性。结果,炮制了个“金玉其外”的物件,既未达成预期的导流效果,又惹来一片争议。
这背后实则折射出一个颇为寻常的现象: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往往是感性的,甚或是带有几分乌托邦色彩的。马力愈大愈好,碳纤维越多越高级,这似乎已然成为“性能车”的圭臬。然而,真正的性能,绝非仅是冷冰冰的参数,更在于操控的精准、安全的保障、可靠的品质等等。小米此番,恰恰是在追逐极致参数的道路上,疏忽了用户的真实需求与应用场景。
更深一层来看,此事亦暴露了新晋车企在产品定位上的举棋不定。为了迎合瞬息万变的市场,不遗余力地增添配置、调整策略,但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南辕北辙。要知道,汽车并非手机,不能单靠堆砌参数、狂刷配置来赢得青睐。它是一项复杂至极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性能、安全、舒适性、经济性等诸多维度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
小米此番的道歉与补救,尚算及时,亦展现了一定的诚意。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这次事件中汲取教训。造车,绝非只盯着花哨的参数和喧嚣的营销,更要回归用户需求,脚踏实地地打磨产品。毕竟,消费者并非泥塑木雕,最终会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小米经验尚浅”时,是否忽略了汽车行业本身的深邃与复杂?汽车有别于朝生暮死的快消品,它关乎人身安全,追求经久耐用,容错率极低。单就“碳纤维机盖”一事,便足以洞见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知存在偏差,车企在宣传时,更应着力引导理性消费,而非一味迎合虚荣。
说到底,两万积分,又能兑换些什么呢?但愿小米日后能广纳谏言,少一些“意外惊喜”,多一些务实可靠。毕竟,造车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笑到终点的,往往不是一骑绝尘的快马,而是步履稳健的骏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