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时自动关闭空调压缩机原来是车企早已设定的设计,旨在提升动力性能却让车主苦不堪言
你知道吗?我开车时间长了,特别是在市区堵得动不了的时候,突然发现侧耳听,空调似乎有点不协作。估算一下,很多车型在高速猛踩油门的瞬间,空调的压缩机会自动休眠——这个休眠其实是厂里早就设定好的功能。上次一个朋友跟我抱怨:我刚跑完长途,想舒舒服服吹空调,结果猛踩油门后风变得不凉了,这是啥情况?这不就跟开车时开在满载状态下,突然油箱里多了点液态燃料一样,压缩机可能被系统劝退了。
我翻了下笔记,有些配备了这功能的车,压缩机在急加速时会主动断开,估算这一断开时间大概占据了30%—50%的急加速场景(样本少、估算偏宽),而我感觉,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有三:一是节省动力,二是减轻发动机负担,三是一种策略是为了系统的智能调节。
说到这里,我得打个比方。就像你用手机连续拍多张照片,电池会感觉吃紧,所以厂方就设计成在某些高耗能状态下,自动降低后台耗电的应用。你可能没意识到,但这是为了保持整体的续航。空调压缩机的自动关掉其实也差不多,目的在于不让空调压缩机抢食到发动机的饭碗。
你可能会问了:这操作合理不合理?我想,实际用车感觉是:动力输出是真的更干脆了,毕竟少了一个阻碍。但我也觉得——这玩意儿太硬核了,一开车就要面对空调哑火的尴尬。尤其在夏天,身在车里感受到那风还是暖的,出风口还在转,但温度升高,心里就一阵烦躁。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那这操作到底是车企设计将就还是真心为了性能?我考虑中发现,背后可能还涉及供应链和研发的权衡。压缩机的控制其实是个陪跑者——研发时设计的一个启停逻辑,像个小闹钟一样,被设在某段条件满足时自动暂停。是不是厂商为了节能、减排和满足法规,又或者为了更好地应对发动机负载?可能都算,只不过把复杂的算法写入硬件里。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去年拍的车内操作界面截图,显示压缩机状态:空调开着但压缩机关闭了,那时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技术误区——用硬件逻辑压制用户体验?结果我意识到,这确实是个生活比喻——就像冬天车子暖气用得不好,学会调高温度,才能完整体验。
有个问题:为什么还要在低速状态下做这样的设计?难不成车企觉得高速时忽略空调用电太划算?还是说,模拟出高速无空调的状态,作为一个绿牌措施?我不太清楚,反正玩这个机智调控的套路,确实让人觉得在用车过程中有点被喂药。
对比一下另一款车,比如大众的某款车,插电混动系统里启动、关闭空调压缩机似乎更多是由驾驶员手动控制,完全开放给用户。而奇瑞的艾瑞泽8这种自动操作保护动力的逻辑,实际上也反映出研发在细节上的不同选择。前者偏人性化,后者偏官方标准的硬科技。
这让我好奇:假如我做个小实验,把空调手动强制开到最大再开打WHL(哇,这个术语我写着都觉得有点怪),然后在高速自动加速时检测压缩机状态,估算一下能节省掉多少功耗?我估算,整个行驶中,百公里成本大致在0.15元到0.3元之间(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是心算,样本偏少)。
这些策略对驾驶体验的影响如何?你或许会觉得:反正省点油还不至于要我挨冻吧。但你知道,我觉得这个自动关闭机制,更多的就是一种折磨,让我在开车时频繁被关注,更像是系统在监视你,而不是服务于你。怎么说呢,个别驾驶员会觉得省点油挺好的,但还有不少像我一样,更喜欢自己掌控。
你有没有遇到过压缩机突然声音变小或没有风的情况?是不是感到很纳闷,然后还不得不手动调节?其实真相就是:这操作的技术着眼点是避免发动机亏负过重,从而让车辆长远看起来更环保或更持久。但环保与体验有时候就像两个站在天平两端的棋子,难以权衡。
我会不会说得太过专业或者偏题?不过我一直在想:这些设计,究竟是真心为用户着想,还是早就设好套路,让我们惯甚至接受呢?是不是,车企其实更在意法规达标多一点?毕竟,面对复杂的市场,留一手技术壁垒也不奇怪。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未来车内还能不能期待更聪明的空调?还是说我们就得惯,与智能化战斗在每一个细节上?刚才我还没想清楚,真的是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好用的吗?还是只是更难用变得更智能?
左右开弓,不让这点小科技藏得太深,能看到这些硬核背后的初心,也许才算是真正的真正懂车人吧。正好,坐在车里,伴随着车内微微的暖气风,让我忍不住想:到底还有多少被设计的快乐是我还没察觉到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