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被调侃为印钞机的保时捷,居然也有快要亏本的一天?就在两年前,它还能顶着全球车市的寒风,把利润从42亿欧元干到73亿欧元,利润率稳稳站在18%的豪车之巅。可转眼间,今年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直接雪崩了99%,利润率薄得像纸一样,只剩下0.2%,等于说近三个月基本白忙活。
这可不是什么市场正常波动。最要命的信号来自它曾经最大的金主——中国市场。作为全球销量的顶梁柱,占了近三分之一份额的中国市场,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直接掉了26%。这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不是大家不爱豪车了,而是豪华的定义,被彻底改写了。
遥遥领先的“魔法”秀
这出大戏里,余承东和他带领的“华为军团”绝对是绕不开的角色。以前,开保时捷出门,代表的是一种无需言说的实力和品味。可现在,当年轻人坐进车里,他们想看的不是精密的机械仪表,而是那块比家里电视还流畅的大屏,想体验的是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一切的智能交互。
这就好比你刚花大价钱买了台顶配功能机,回头却发现隔壁小孩的智能机已经能开视频会议、玩大型游戏了,你说你心里堵不堵?当问界车主在车里让车子自己找车位时,保时捷车主可能还在跟那个反应迟钝的车机导航较劲。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一场来自新时代的“降维打击”,用一套全新的“科技豪华”逻辑,把保时捷赖以成名的“传统豪华”光环打得黯淡无光。
老贵族放不下的架子
当然,把锅全甩给外部对手,那也太小看这场风暴了。保时捷今天这局面,更多是“人祸”的结果。它就像一个放不下身段的老贵族,在转型的路口犹豫不决。电动化喊了这么多年,就靠一款2019年推出的Taycan孤零零地撑着场面。
这款车在欧洲刚出来时确实惊艳,可这么多年过去,成本居高不下,销量没能形成规模,越卖越亏,甚至因为软件问题搞出大规模召回,反倒成了转型的绊脚石。车迷们翘首以盼的纯电Macan又一再推迟,眼睁睁看着蔚来、智界这些对手把市场一块块抢走。不少老粉丝也抱怨,没了那声让人血脉偾张的引擎轰鸣,电动的保时捷就像被拔了牙的老虎,失去了灵魂。
被集团绑住的手脚
更深层的问题,出在保时捷的“家里”。它的CEO奥博穆同时还兼任着大众集团的CEO,这种双重身份,表面上是统揽全局,实际上却让保时捷在转型时被集团的利益扯了后腿。比如,保时捷想搞一套属于自己的、能体现顶级操控的电动平台,结果为了要迁就大众、奥迪的技术路线,方案改来改去,研发周期硬生生被拖长了快18个月。
大众集团的平台共享策略,本意是降本增效,结果却把保时捷架在了中间,左右为难。改动多了,就没了规模优势,成本下不来;改动少了,又跟奥迪没什么区别,豪华品牌的独特性荡然无存。再加上公司内部要消化27亿欧元的重组费用,美国那边关税又涨了几个亿成本,本就岌岌可危的利润,几下就被吞噬得一干二净。
别学诺基亚,学学奔驰
现在的保时捷,选择了一条看似稳妥却充满风险的路:放缓电动化,重新聚焦燃油车和混动车。这在外界看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股价从上市时的82.5欧元跌到现在不足35欧元,近乎腰斩;公司还计划到2029年前裁掉1900人。节流的动作越猛,市场的信心就越凉。
很多人说,保时捷会成为汽车界的下一个诺基亚,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被自己对过去的固执所淘汰。但路也并非完全堵死。你看奔驰的EQ系列,早期同样被骂惨了,但后来它把S级的豪华内饰和智能交互融合起来,让用户觉得,电动的奔驰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奔驰,销量也就慢慢回来了。
笔者以为
保时捷真正的灵魂,从来不只是那台水平对置发动机的咆哮声,而是它对驾驶质感、对人车合一境界的极致追求。这才是它最核心的、别人无法复制的“豪华魂”。如果能把调校911的功力,完美地注入到一台拥有顶级智能座舱的电动车里,让科技感与驾驶乐趣握手言和,那才是它的杀手锏。智能时代的豪华,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如果保时捷一直搞不清楚自己该是谁,在守旧和革新之间摇摆不定,那它面临的就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而是一场关于生死存亡的倒计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