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提起韩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韩国人自己都觉得有点窝火。现代和起亚这些年全球销量稳稳排在第三,去年总共卖了684万辆车,甩开雷诺日产和Stellantis好几条街。

可一到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销量直线下滑。2023年,现代起亚在中国加起来才35万辆,2024年情况也没好转,市场份额跌到不足1%。

反观德国的大众和日本的丰田,在中国卖得风生水起,大众299万辆,丰田202万辆。为什么德日车能行,韩国车就这么拉胯?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其实韩国车进入中国市场不算晚,现代和起亚从2000年代初就扎根了。那时候,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工厂建起来,主打性价比高的家用车,像索纳塔、K5这些,设计时尚,价格亲民。

2013到2016年,连续四年销量破百万辆,巅峰时占中国市场份额接近5%。韩国车企当时觉得中国是块宝地,投资工厂,推新车型,日子过得挺滋润。

可好景不长,2017年销量就断崖式下跌,现代下滑32%,起亚40%。到2023年,起亚在中国只卖了9万辆,排名第49位,现代26万辆排第22位。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2024年数据更惨,整体份额连续六年下滑,从2020年的3.8%掉到不足1%。2025年上半年,情况也没见起色,韩国品牌甚至集体缺席上海车展,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萨德事件。2017年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中国消费者情绪反弹,韩国产品整体受影响。

现代起亚销量从那年起直线下降,3月单月就跌52.2%,4月现代降63.6%,起亚68%。韩国媒体当时报道说,经销商库存堆积,工厂减产班次。

萨德事件过去八年了,但影响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中国消费者对韩国品牌的信任度降了,销量再也没爬回百万级。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相比之下,日本车也经历过类似风波,但丰田、本田、日产恢复得快,现在本田在中国卖137万辆,日产80万辆。

为什么?可能是日本车品牌根基更深,产品多样化,消费者认可度高。德国大众呢,更是稳如泰山,从没遭遇过类似大规模抵触。

不过话说回来,不能全怪外部因素。韩国车自身问题也不少。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太快,本土品牌崛起得像火箭一样。

比亚迪2023年卖160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122%,吉利143万辆,长安187万辆。这些本土车企主打电动和混动,价格低,技术追得上国际水平。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韩国车在电动化上起步晚,现代起亚的电动车型像Ioniq和EV6,在中国卖得不多。捷尼赛思这个豪华品牌,2023年在中国只卖1400辆,虽然增长297%,但跟奥迪的64万辆、保时捷9万辆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市场现在电动车占比高,2024年全球电动电池装车量中国占大头,韩国企业像LG和三星在电池领域强,但整车品牌没跟上节奏。结果,本土品牌蚕食了韩国车的中低端市场份额。

再看品牌认知。韩国车一直走性价比路线,但在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德国车有“大众”这个亲切名字,奥迪、斯柯达多品牌布局,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各卖百万辆以上,就算2023年下滑12%和2.6%,基数还大。

丰田的广汽和一汽合作,销量分别涨24.75%和1.39%,雷克萨斯卖18万辆。日本车有“日系车溢价”,可靠耐用,省油,本田和日产在中国卖得比韩国车多两倍。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韩国车呢?设计是亮眼,但耐用性和高端感不足。消费者觉得买韩国车不如买德日可靠,也不像本土品牌那么接地气。

韩国媒体分析过,现代起亚在宣传上没深入人心,营销策略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结果,福特和Stellantis在中国也挣扎,福特28万辆,Stellantis7万辆,韩国车眼看要步后尘。

全球对比更明显。现代起亚2024年全球销量降1%,到7.3百万辆左右,主要靠欧美市场拉动。美国市场,现代起亚卖得不错,2024年增长8.1%和5.1%,混动和电动车受欢迎。

但中国市场拖后腿,2024年销量继续低迷,起亚用中国工厂当出口基地,而不是本土销售。2025年目标全球增长2%到7.39百万辆,但中国份额估计还是1%左右。

韩国政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韩国汽车出口强劲,但对华依赖减少。反观大众和丰田,2024年全球销量丰田8.57百万,大众排第二,丰田在亚洲卖得好,中国贡献大头。

大众电动化推进快,BEV份额从10.1%涨到18.7%,现代起亚从12.6%到19.1%,但在中国没体现出来。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200多个品牌厮杀,本土企业领跑电动浪潮。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电池装车量504.4GWh,增长37.3%,中国企业占6家,韩国3家,日本1家。

但整车销量上,韩国车落后。ICCT报告指出,日本和韩国车企转型滞后,本田日产有进步,但整体不如中国吉利和上汽。

韩国媒体报道,中国车反过来进军韩国市场,比亚迪2025年3月在韩国卖得不错,现代起亚本土份额35.2%和33.6%,但国外品牌有机会。

中国进口车在韩国销量激增,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多。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信任度低,但电动需求疲软,影响比亚迪在韩表现。

为什么德日车在中国行?大众多品牌战略稳固,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销量超百万,斯柯达、奥迪支撑。丰田合作方广汽和一汽,业绩稳健。

韩国车缺“国家溢价”,品牌力弱。萨德后,销量萎缩,没恢复。韩国分析机构指出,现代起亚需追加电动车投入,2023年现代中国销量目标30.6万辆,增长20.5%,起亚17万辆,增长91.9%。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但实际没达标。集团人士说,中国不能放弃,将推新车,复苏。但2025年缺席车展,信号不妙。

长远看,韩国车全球化之路曲折。海外销量占总销量近80%,11月海外卖59万辆,接近本土5倍。但中国是痛点。

相比德国日本,韩国车出口韧性强,疫情时供应链稳,但在中国本土化不足。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关税38.1%,影响中国出口,但韩国车在欧卖得一般。

美国加税25%,韩国对美出口降,但整体稳。韩国车企需反思,在中国扭转局面,否则像三星手机步后尘。

结语:

总的来说,这事儿不是单一原因。萨德是导火索,本土竞争是主因,品牌弱是根源。

德日车根深蒂固,韩国车需努力。希望现代起亚加油,在中国重振旗鼓。毕竟,中国市场太大,拿下1%份额就抵韩国本土销量。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行,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不行”?-有驾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