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过去五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电动车作为过渡技术路线,被广泛视为解决续航焦虑的“折中方案”。 这类车型理论上兼顾燃油补能的便利性与纯电驾驶的经济性,但实际使用场景中,车主的行为模式却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他们更倾向于全程使用纯电模式,甚至对燃油驱动产生排斥。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技术路线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错位。
纯电模式下的用车成本,是多数车主选择“非油即电”的核心驱动力。 以国内居民电价0.5元/度计算,一辆百公里电耗15度的插混车型,每公里成本约为0.075元;而同级别燃油车百公里油耗8L、油价9元/L时,每公里成本高达0.72元。这种4倍以上的价差,直接导致车主在条件允许时优先选择纯电模式。
部分车主在无家充桩的情况下,仍愿意为公共充电桩支付服务费。例如,北京某插混车主表示:“即使每度电贵0.3元,纯电成本仍是燃油的1/3。跑一天网约车,电费能省出两顿饭钱。”这种经济性优势,在油价波动剧烈的背景下尤为显著。2024年国际油价波动期间,增程车主日均充电频次较同期提升22%,部分用户甚至主动减少长途出行以维持纯电使用率。
当电量不足且需高速行驶时,混动系统的劣势暴露无遗。 插混车型发动机直驱工况下,动力响应滞后问题普遍存在。以某自主品牌插混SUV为例,亏电状态下0-100km/h加速时间较满电时延长2.3秒,且发动机噪音在120km/h巡航时突破75分贝,远超纯电车型50分贝的基准线。这种体验落差,使得车主对燃油模式产生本能抵触。
增程系统虽避免了机械传动噪音,但能量转换效率低下导致的高频发动机启停同样影响体验。一位理想ONE车主吐槽:“高速上发动机平均每10分钟启动一次,震动感像在搓麻石板。”这种持续性的物理干扰,直接削弱了混动车型的“全场景适用性”承诺。
当前主流插混/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集中在100-200公里区间,难以覆盖中长途通勤需求。 以深圳至长沙约400公里的行程为例,车主需中途充电2次,若遇节假日高速拥堵,充电排队时间甚至超过驾驶时间。这种“伪纯电”属性,导致部分用户陷入“既无法享受纯电便利,又未彻底摆脱燃油依赖”的尴尬境地。
更严峻的是,公共充电设施分布不均加剧了使用痛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4年一线城市公用桩车比为1:6,而三四线城市该比例骤降至1:15。这意味着无家充桩的车主,需付出更高时间成本维持纯电模式。部分用户因此自嘲为“充电桩的奴隶”,这种表述虽显极端,却真实反映了补能效率与用户期望间的落差。
车企已意识到混动技术路线的局限性,并通过产品升级应对挑战。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小鹏、零跑等品牌推出搭载400公里纯电续航的增程车型,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三代增程专用电池能量密度突破160Wh/kg。这些突破使得增程系统逐步逼近纯电车型的使用体验。
同时,快充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写补能规则。800V高压平台与4C超充电池的组合,使部分插混车型实现“10分钟续航300公里”。这种效率提升直接降低了用户对纯电续航的刚性需求,为混动技术路线争取到新的发展空间。
混动车型的“纯电执念”,本质上是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当纯电车型续航普遍突破600公里、充电网络密度达到临界点时,混动技术的必要性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但现阶段,它仍为无法完全摆脱燃油依赖的用户提供了一种折中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市场正呈现出相反趋势。在充电基建薄弱的东南亚地区,增程/插混车型市占率连续三年增长,印尼2024年Q1数据显示,这类车型销量同比增幅达143%。这表明新能源技术路线的选择,本质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成熟度与使用场景的适配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