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把M3旅行版弄进中国这事儿,讲真,第一反应不是兴奋,是觉得宝马疯了。不,是颠了。
这就像整个修仙界都在卷“丹药飞升”这条路,拼了命地搞电池、搞智能驾驶、搞大冰箱大彩电,突然之间,宝马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从裤兜里掏出了一本泛黄的古籍,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体修成圣”。大家都在御剑飞行,他非要用拳头捶地,就问你怕不怕?这不是在做生意,这是在表演行为艺术,主题是《我不但要卷死同行,我还要用你们最看不起的方式》。
奥迪RS4在国内高性能旅行车这个小池塘里当了好多年塘主,当得都快睡着了,偶尔被便宜点的AMG C43撩拨一下,也只当是蚊子叫。结果现在好了,宝马直接开着一艘歼星舰冲了进来,一炮就把奥迪的渔船给轰了。530马力,3.6秒破百,这数据已经不是车了,这是贴地飞行的任意门。奥迪一看,坏了菜了,我这点V6的家底,在人家直六巅峰面前,跟个笑话一样。
买这车的人是什么心态?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所谓性能车的中年人,我太懂了。这帮信徒,他们买的根本不是车,是一种“赎罪券”。他们一面要对家庭负责,要接孩子买菜,需要一个巨大的“四次元口袋”来装下婴儿车和山姆超市的战利品;另一面,他们内心深处那个该死的、不肯服输的少年还在嘶吼。于是,高性能旅行车,这个汽车界的“压缩毛巾”,就成了唯一的解药。平时看着是个买菜车,人畜无害,老婆大人看了都点头。但只要一脚油门下去,这毛巾瞬间吸水膨胀,变成一头能把超跑按在地上摩擦的猛兽。
写到这里,我必须得承认,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车比作压缩毛巾,三体人看了都得一个趔趄。但这逻辑就是这么个逻辑,一种极致的拧巴和妥协下的自我欺骗。它是一种中年男人的黑话,一种心照不宣的仪式感。
所以,宝马推出M3旅行版,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商业决策吗?是,也不是。从商业上看,这块市场小得可怜,撑死了一年卖个几百台,赚的钱可能还不够宝马开一次发布会的。这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炫技”,一种“品牌图腾”的巩固。宝马在用这台车告诉全世界:你们这帮新势力,别看你们直线快,别看你们屏幕多,在“驾驶”这个玄学领域,我依然是神。你们玩的是科技,我们玩的是信仰,是道。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纯粹就是一种情绪的爆发。是宝马工程师被电车那帮“PPT选手”和“冰箱彩电沙发”流派逼到墙角后的一次总反击。讲真,天天谈论什么狗屁的智能座舱,烦不烦啊!他们的逻辑就是掀桌子,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宝马这次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好活。最好的防御不是造墙,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
这个市场的竞争法则,已经进入了黑暗森林状态。不是你多一个配置,我降价一万这种过家家的游戏了。而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终极对决。电车用一种不讲道理的加速,把燃油车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那燃油性能车的信徒们能怎么办?只能把驾驶、把声浪、把机械的质感,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升到“品牌玄学”的高度。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很魔幻的场景。买特斯拉的人,会原谅它所有的不好,因为他们信的是马斯克这个“硅谷活佛”。而会买M3旅行版的人,他根本不在乎零百加速是不是比某个电车慢了0.1秒。他在乎的是,当他降下车窗,听到那六个缸在耳边咆哮时,他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真实的。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不讲道理。
说到这个,我想起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老板下面条的姿势,就很有这种不顾一切的癫狂感。
那么,M3旅行版和RS4到底谁会赢?这问题本身就错了。在绝对的混乱面前,讨论谁的招式更精妙,毫无意义。真正的颠覆者,从来不是来自你的同行。就像自动驾驶的最终难题,不在于激光雷达多牛逼,而在于一个不讲武德的“老头乐”突然从路口窜出来。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算力再高,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所以,M3旅行版的对手根本不是RS4。它的对手是这个时代本身。当蔚来的乐道用20多万的价格,提供一个能装、能跑、还不用交购置税的“移动的家”时,你这台百万的、烧油的、吵闹的“瓦罐”,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成了一个无法理解的“老古董”。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宝马的这次操作,不是为了赢。它就是为了输得慢一点,为了输得体面一点,为了在被时代彻底遗忘之前,再放一次最灿烂的烟花。这台车,就是那朵烟花。它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能卖多少台,而在于它真实地绽放过。
就好像,你知道最终你会死,但你还是要好好活着。
能活,就是能活。加大加大加大。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