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产车在智能化上搞了不少新花样。比如理想汽车推出了开源操作系统,华为和东风合作搞车载生态,地平线的芯片装在了上汽的车上。但问题也不少,比如特斯拉FSD进中国后,咱们的车在数据积累和技术上还是差了一大截。
车企们现在都忙着堆技术。理想开源了整车系统,华为鸿蒙座舱能连手机连家电,地平线芯片占了国内三成市场。上汽把地平线、大疆这些公司拉进来搞联合开发,长安还找了十二家科技公司成立联盟。不过用户买账吗?2024年有近六成新车装了L2辅助驾驶,但大家还是不敢用高级功能。
特斯拉在上海搞FSD测试,虽然经常闯错车道,但逼得比亚迪、小鹏赶紧降价。比亚迪把辅助驾驶全系标配,小鹏的导航系统能跑全国,成本砍了一半。但特斯拉的数据优势太大了,他们每天能收集十几亿公里的路测数据,国内车企连数据共享都做不到,奇瑞、吉利这些大厂的数据还是各自为战。
技术短板更明显。特斯拉纯视觉方案靠摄像头就能精准定位,国内车企还得靠激光雷达补漏洞。华为、小鹏的多传感器方案在雨雾天还是比特斯拉差15%。成本也高,零跑那款带激光雷达的车比基础版贵三成,结果软件故障投诉翻了倍。去年长城车机系统出问题,好多车主被困在车外,连备用方案都没准备好。
法规也跟不上。现在L3自动驾驶出了事故谁负责?欧盟那边早有法案,国内还在研究。蔚来搞了个厂区无人驾驶,但公共路上的伦理问题还没解决,比如遇到事故该保车还是保人。
地平线在芯片上发力,明年要装五百多万片,想和英伟达掰手腕。奇瑞把混动技术开源,华为鸿蒙拉了五十多家公司一起搞生态。上汽把研发资源都整合了,还和华为、宁德时代深度合作,现在电子系统更新快了一倍。运营商们也不闲着,电信搞5G定位,移动帮东风调配算力,智驾反应速度能到毫秒级。
车企们开始往全球化冲。比亚迪的车去米兰设计周参展,上汽的MG4带着新电池杀去欧洲。但核心技术还是得靠自己,比如华为鸿蒙座舱、地平线芯片,这些标准能不能输出去还是个问号。
现在的问题还是数据和成本。车企们各自搞各自的,数据没法共享,特斯拉又因为合规问题没法在中国建数据闭环。开源生态倒是能拉低门槛,但小公司能不能用上还是未知数。车企们一边喊着技术普惠,一边又在芯片、算法上互相掐架。
智能车现在像挤在一个大迷宫里,有的在堆硬件,有的在搞软件,有的在等政策。用户看着价格降了,功能多了,但真正敢用的还是少数。车企们说2025年要突破,但数据困局、成本问题、标准空白,哪样都够头疼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