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值得咱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主角就是小米汽车SU7。
自从这车一发布,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订单跟雪片似的飞过来。
发布会刚结束没多久,官方数据就出来了,24小时的大定数量就冲着9万台去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雷军和他的团队忙活了三年,一晚上就把许多新能源车企辛辛苦苦卖一年的任务给完成了,这热度简直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车也一样。
这么火的一款车,自然就成了舆论场上的靶子,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质疑声也跟着来了。
一时间,网上热闹得不行。
有的人说,小米SU7的零重力座椅设计有问题,会卡住人的腿;有的人又拿芯片说事,说小米用的是“消费级芯片”,不是“车规级”的,听起来好像不太安全;还有人抱怨,说等车时间太长了,要退订,甚至要维权。
最近这段时间,又冒出一些自媒体做的续航测试,也不说清楚测试的时候天气怎么样,车子是哪个版本的,轮胎是什么样的,就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说小米SU7的续航达成率很低。
可以说,这一波又一波的负面消息,就像潮水一样,不停地拍打着小米汽车。
按常理推断,被这么密集地批评,怎么着也得影响点销量吧?
可奇怪的事情就出在这儿了。
你现在去小米的App上看看,想订一辆SU7,那等待时间清清楚楚地写着,短则半年,长则差不多要一年。
这说明什么?
说明想买的人还是排着长队,根本没被网上的这些说法给吓退。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为什么在这么多负面舆论的包围下,小米汽车非但没凉,反而还卖得这么火,几乎不受影响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咱们一层一层地来分析。
首先,很多针对小米汽车的批评,说实话,水平并不高,没有打在要害上。
一款车好不好,得看它的核心部分,比如安全结构、驾驶性能、电池安全这些硬骨头。
如果这些地方出了大问题,那才是致命的。
可我们回头看看那些批评,大多是在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做文章。
就拿那个说小米卖配件贵的例子来说,有人专门挑出一个车载纸巾盒,说卖169元太黑了。
这个话题一度很火,听起来好像小米在“割韭菜”。
结果呢,热心的网友们很快就行动起来,把其他汽车品牌的官方配件价格也扒了出来。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很多品牌的同类产品,价格比小米贵得多,三五百甚至上千的都有。
这么一横向比较,大家心里就有数了,小米这个定价在行业里不但不算黑,甚至还显得挺实在。
本来想攻击小米,结果反而帮小米证明了自己还算厚道。
再说那个“消费级芯片”的事,听起来确实有点唬人。
很多人一听“消费级”,就联想到手机、电脑,觉得这东西用在车上能靠谱吗?
攻击的人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心理,暗示小米为了省成本,在关键部件上偷工减料。
但事实是什么呢?
懂行的专业人士很快就出来解释清楚了。
小米SU7的智能座舱用的是高通骁龙8295芯片,这可是目前行业里最顶级的座舱芯片之一,性能非常强大,能保证你车里那个大屏幕用起来像最新的智能手机一样流畅。
而且,汽车的芯片系统是分工的,负责导航、听音乐、看视频的座舱系统,和负责刹车、转向、安全气囊的车辆控制系统,是完全分开的两套体系。
座舱系统追求的是极致的用户体验,用性能更强的消费级旗舰芯片是全球的主流做法,连行业标杆特斯拉也是这么做的。
而那些真正关系到行车安全的核心控制芯片,小米用的全都是符合标准、经过严格验证的车规级芯片。
这种利用信息差,混淆概念的批评,在事实面前很快就站不住脚了,反而让更多人了解了相关的汽车知识。
所以说,这些批评之所以没起作用,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本身“营养”不足,抓不住真正的痛点,反而容易被事实反驳,最后就变成了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看的人也就一笑了之。
其次,咱们得看看真正掏钱买车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花二十多万,甚至三十万去买一辆车,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能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大多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不是网上说什么就信什么的“跟风者”。
网络上的声音再嘈杂,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参考信息。
他们更相信什么?
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从小米汽车门店开业以来,几乎天天都是人山人海,想要试驾的人排着长长的队。
这些人,才是小米汽车真正的潜在客户。
他们会亲自坐到车里,用手去触摸内饰的用料,感受座椅的舒适度;他们会真正地把车开上路,去体验那传说中的加速感和操控性;他们还会拿出自己的小米手机,试试和车机连接起来是不是真的那么方便,体验一下“人车家生态”到底是什么感觉。
当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这辆车的外观、性能、智能化水平都符合甚至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时,网上那些零零散碎的负面消息,自然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说白了,对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来说,一百篇网上的文章,也比不上自己亲手握一次方向盘来得真实。
这些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消费者,构成了小米汽车坚实的市场基础,让他们能够有效“免疫”那些缺乏事实依据的网络攻击。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大家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愿意相信小米、选择小米。
这背后,是小米公司本身给市场带来的巨大信心,这是其他很多新势力品牌所不具备的。
这里面有两大“定心丸”。
第一颗“定心丸”,是小米雄厚的资金实力。
现在买新能源车,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担忧:这个品牌靠不靠谱?
会不会过两年就倒闭了?
万一公司没了,我的车坏了找谁修?
售后服务怎么办?
这绝对不是瞎担心,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不少新势力车企倒下了,留给车主们一堆烂摊子。
但是小米不同,根据小米公司发布的2023年财报,他们的现金储备高达1363亿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小米有足够的钱去搞研发、去建工厂、去铺设销售和售后网络,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任何风浪。
这种“不差钱”的状态,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安全感。
大家觉得,买小米的车,心里踏实,因为在所有造车新势力里,小米可能是最稳、最不可能倒下的那一个。
这份“确定性”,在充满变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里,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竞争力。
第二颗,也是小米独一无二的“定心丸”,就是它打造的“人车家全生态”。
这个概念小米已经提了很多年,现在终于通过汽车这个产品,实现了完美的闭环。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场景:你开着小米SU7在回家的路上,可以直接在车里的大屏幕上看到家里摄像头的情况,顺便就把家里的空调、净化器提前打开了。
当你开车回到小区,车库门自动为你升起,停好车后,家里的灯光自动亮起,音响开始播放你喜欢的音乐。
这种把人、车、家里的智能设备无缝连接起来的体验,是目前其他任何一家汽车公司都提供不了的。
这不仅仅是多了几个功能,它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更便捷、更智能的生活方式。
对于那些本来就在使用小米手机、电视、扫地机器人等产品的庞大用户群体来说,小米汽车就像是他们智能生活版图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这种强大的生态黏性,是小米最深的护城河。
综合来看,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在各种争议声中依然保持火爆的销售势头,并不是什么偶然。
它的产品本身没有致命的硬伤,让批评者无从下手;它的目标客户群体足够理性,相信亲身体验胜过网络传言;而最核心的,是小米强大的资金后盾和独一无二的智能生态,为它注入了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信任度和吸引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