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被誉为“精密工业信仰”图腾的保时捷,如今竟也面临着“家底”几近亏空的窘境?
10月24日,这家以跑车闻名遐迩的品牌,颁布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单:第三季度,直接吞下9.66亿欧元的巨亏,约合人民币80亿元!
放眼前三季度,其销售利润更是从去年的40亿欧元,暴跌至区区4000万欧元,跌幅高达99%!
曾几何时,作为大众集团旗下最能“印钱”的子公司,其利润率从14%骤降至0.2%,这几乎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都在亏损的边缘徘徊。
这难道不是在挑战我们对汽车工业巅峰品牌的认知吗?
中国市场的“滑铁卢”:昔日辉煌不再
笔者的经验来看,中国市场一直是保时捷全球战略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巅峰时期,中国市场贡献了保时捷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
然而,今年前三季度,在华销量仅为3.2万辆,同比锐减26%。
这是近五年以来,保时捷在华销量占比首次跌破20%的大关。
销量遇冷,降价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据了解,深圳地区的Macan裸车价已跌至35.8万元,比官方指导价足足便宜了22万元!
曾经的电动化“王牌”Taycan,也只能打七折,70多万就能落地。
即便如此,2024年的销量依旧萎靡不振,同比暴跌49%。
更令人尴尬的是,去年还上演了40多家经销商集体“逼宫”的闹剧,其根本原因在于库存系数飙升至4.2,远超行业安全线1.5。
这库存积压的景象,仿佛是对品牌高傲姿态的一种无声嘲讽。
电动化转型:机遇还是陷阱?
“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要超过80%!”
这曾是保时捷响彻云霄的电动化宣言。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2024年,新能源车型的交付占比才勉强达到27%。
这战略上的反复,更是让本已捉襟见肘的资金雪上加霜。
先是宣称Macan全面电动化,转头又保留燃油版本;投入巨资研发的固态电池,今年8月却突然宣布终止自产计划,理由竟是“盈利能力不足”。
这一系列折腾,直接带来了27亿欧元(约224亿人民币)的重组费用,将本就不多的利润吞噬殆尽。
如此摇摆不定,不禁让人想起“进退维谷”的困境。
多重压力下的“止血”行动
除了内部战略的混乱,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如潮水般涌来。
美国新关税政策,让保时捷今年损失了约7亿欧元。
为了弥补损失,涨价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对于高端品牌而言,涨价往往意味着进一步劝退消费者。
与此同时,供应链成本的飙升,以及组织变革带来的额外开销,更是让保时捷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为了“止血”,保时捷不得不启动大规模裁员计划,未来几年将裁减1900名正式员工,今年更是先砍掉了2000个临时岗位。
CEO的更迭,也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然而,短期内,这种颓势又岂是轻易能够扭转?
核心症结:迷失方向的“信仰”
那么,这位曾经的“豪车印钞机”,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在我看来,症结在于其既未能抓住电动化的时代浪潮,又在坚守燃油车基本盘方面显露疲态。
消费者对纯电超跑的热情似乎不如预期,而燃油车市场又被中国本土涌现的高端新能源车型(如问界M9等)强力分流,直接抢占了50万以上细分市场的份额。
更致命的是,战略上的摇摆不定。
一会儿传出“停止在华销售电动车”的消息,一会儿又紧急辟谣,这种模糊不清的信号,让市场和消费者都感到无所适从。
未来之路:信仰重塑还是渐行渐远?
如今,保时捷将中期利润率目标下调至15%-17%。
然而,面对0.2%的现实,这之间的差距,无疑是“天堑”。
这家以机械美学著称的品牌,一边回头追加8亿欧元升级燃油车技术,一边又硬着头皮推进电动化。
只是,在这波澜壮阔的新能源浪潮中,曾经那层“信仰滤镜”正在逐渐破碎。
保时捷若想重拾昔日辉煌,恐怕已非易事。
这就像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新的战场上,却发现对手变了,战术也要随之调整。
如果不能找准方向,昔日的荣光,或许真的只能成为一段令人唏嘘的传说。
笔者视角:
我一直认为,一个品牌能否穿越周期,取决于其能否在时代变革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进行有效的自我革新。
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例,它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行业在电动化转型浪潮中的阵痛。
作为观察者,我既为它的辉煌感到振奋,也为其当前的挣扎感到惋惜。
希望它能像浴火重生的凤凰,找到新的方向,再次翱翔于汽车世界的蓝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