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轮胎召回的新闻又登上了热搜,这回的主角是美国大牌——固特异。这轮召回和以往小修小补可不一样,人家这次直接因为胎肩衬层的厚度没达标,干脆利索地把1373条Metro Miler G652商用车轮胎全都召回了。要说数量其实在全行业的大盘子里不算天文数字,可问题的严重程度,背后反映出的行业通病,还真值得咱们琢磨琢磨:到底安全和品质是在企业的宣传册子里,还是要落实到每一只轮胎里头?
咱先问一句,市面上这些著名品牌,是不是大家想当然就以为质量杠杠的?可偏偏,这次事故不是固特异自家技术员发现的,居然是用户装好轮胎后,短短几周爆掉了7条,才惊觉出事儿。会不会让人忍不住捏一把汗,也出个冷汗:原本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握在方向盘上的,是全球领先安全技术,谁承想真要翻船,居然是从用户的投诉里打开了缺口。
在我看来,最引人深思的恰恰是这个发现和处理的全过程。一边是厂家自己质检没发现,另一边却靠用户命悬一线后才追查出来。这是不是本末倒置?安全,是不是该靠自己把把关,而不是等到最倒霉的买家受伤了、出事了才兜底?固特异虽然后续反应很快,无条件换新、理赔,还直接把生产线给停了,这态度值得肯定。但为什么不能防患于未然?为什么总是亡羊补牢?
说到这儿,不禁要再问一句,固特异孤单吗?今年整个轮胎行业可以说是召回不断。无论头牌米其林、普利司通,还是国内外一些知名小厂,几乎都没能逃过召回潮。有的工艺流程出问题,有的设备尿性,有的原材料批次不过关,还有直接标签印错的。真让人怀疑,这么复杂的工厂,这么值钱的品牌,最后落地到咱老百姓手里,安全到底有多少水分?
大家别小看一个轮胎,它可不是傻乎乎一坨橡胶。要经过密炼、压延、成型、硫化……上百道环节,材料、配方、压力、温度、人手技术。任何一步马马虎虎,最后就不是多掏几百块钱的事儿,而是把整条命和家人的命都挂在了这道工艺线上。试想:要是都凡事等着“用户出事”了才想起来收拾烂摊子,那这行业的信任还能撑几年?
再说回固特异这个案子,缺陷主要集中在胎肩衬层厚度不足。实际上,这一环节能不能按标准做,直接决定轮胎是不是在极端条件下经得住考验。你车子满载上高速、躲个坑、猛打方向盘,这层“保护罩”如果偷工减料,底下的钢丝啥的裸露得早,哪天说炸就炸,真的没人能保你及时停下车。
行业老大们也不是没想法,为啥还是漏洞百出?关键是,在追逐规模和成本效率时,安全这根弦在某些时候就不够紧。比如生产线高度自动化,这当然是科技进步,可机器出错,或者设计一个小参数没有反复论证、试验,就能放大成数千数万批量的工业事故。有时候,一个铁螺丝拧松了,一个模具磨损不自知,后续出来的大批产品全带着“基因缺陷”。就说今年东洋轮胎模具装反了,据说十多万条轮胎,尺寸、角度、结构全歪楼了,想让用户“用着放心”?自欺欺人罢了。
请大家设想一下,一个工厂盯得再紧、规章流程再细,能保证每一班工人、每一批材料、每一层工序都天天100%达标吗?这不是我们杞人忧天,而是有数以千计的大型企业都朝着“零缺陷”迈进,结果年年被现实打脸:还是有那么“一小撮”问题品悄悄漏网,直到市场、直到客户用上之后才现原形。
说到底,人和机器都不是完美的。行业标准一再抬高,合规的门槛越来越高,加上原材料价格、供应链波动的影响,每次出错的背后,都能梳理出一串串“早该注意”的苗头和隐患。固特异这次,某种意义上敲打了全行业的“警钟”。而且请注意,这还是发达国家里最严监管和最注重声誉的企业之一。如果连巨头都防不住这个“致命肩膀”,别的小品牌、小作坊就更别提了。
有人会说,召回其实也体现了企业的担当。的确,风头火势下,宁愿一口气全换了,也不蹭着拖着,这种做法比早年间睁眼瞎、死不认账的强太多。可惜,召回这事儿本质上是花钱买教训,是对症下药,补短板,甚至有点“亡羊补牢后建铁门”的感觉。你得问问,等到条条召回消息铺天盖地,用户的信任降到冰点,这还靠什么挽回、靠什么收复口碑?
还得老生常谈:轮胎的质量本身是最底线的“生命线”。别以为这只是一段橡胶圈,真出事,其杀伤力绝不亚于三无医药和假奶粉。召回虽然是办法,但这些补救行动再漂亮,也替代不了最早、最源头的品质把控。我们要的是,让行业良性循环起来,别把监控和责任分散到用户苦头上,而是能让工厂自觉把最后一粒螺丝、一条线条都琢磨到位。
别忘了,今天你我可以当个旁观者,明天身边亲朋好友的车,是不是正好用上了这个“被投诉”的批次?是不是在高速路上,某一环工艺的疏忽就决定了能不能平安到家?我们不需要华丽的公关词,不需要企业拎着荣耀奖状作秀,用户希望看到的,是每一条轮胎都承载生命的庄重,每一份质检都能“防患未然”,而不是事后哭爹喊娘、理赔召回才说“我们的服务真贴心”。
再想象一个角度,假如某一天,行业不以召回多少次为荣,而以“零安全事故”“零质量瑕疵”当作最高奖赏,是不是整个汽车生态才真有可能稳定健康?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最大的挑战,也是唯一该较真的方向。
总而言之,固特异召回不是孤例,更不是小事。这事折射出整个行业“安全底线”不能打折,无论多大牌子都不能掉以轻心。对厂家来说,召回不是掩盖过往办坏事的遮羞布,而是自我检讨、补强体系的必修课。用户的命不是用来试错的。企业做强做大,不能靠忽视质量、靠“暂时没出事”蒙混过关。轮胎圈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信任一旦耗尽,赔钱挽回都来不及。只有全行业都把“生产安全”放在心里最显眼的位置,才对得起每一个把方向盘握在手中的普通人。企业要挣市场的钱,得先对消费者有敬畏,工程师要钻研技术,得先把人命当头等大事。别让安全问题变成难以挽回的后悔药。剜去一块利润,筑一道救命的质量防线,这买卖才算值。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