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09:57·为物不贰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这一点非常重要,选北汽蓝谷,除了看中华为在智驾方面绝对领先的技术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得到华为营销体系的全力支撑。
北汽蓝谷在乔心昱的加盟后,人员方面已经补足了最后一块拼图,上半年的大幅亏损也证明了北汽蓝谷在ALLIN华为方面做到实处了,享界S9的销售是华为鸿蒙智行执行的,尤其是一线的销售,管理权高度集中在华为手上。
关于享界 S9 的销售管理模式,结合华为与北汽蓝谷的合作框架、渠道分工及行业动态综合分析。根据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享界 S9 的销售确实由华为鸿蒙智行主导执行,一线销售管理权高度集中在华为手中。
北汽蓝谷董秘赵冀在 2024 年 8 月明确表示:“享界 S9 新车业务分工是华为负责销售,北汽负责生产”。这一表述直接确认了华为在销售端的主导地位。根据双方签署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享界 S9 通过智选车模式进入华为全渠道销售,由华为负责终端销售策略与执行。
华为不仅为享界 S9 提供鸿蒙座舱、ADS 智驾系统等核心技术,还深度介入产品定义与定价。例如,享界 S9 增程版的预售价策略(31.8 万元起)由华为市场团队主导制定,北汽仅负责生产端成本控制。这种 “技术 + 销售” 的双重绑定,使得华为在销售环节拥有绝对话语权。
华为对享界 S9 销售人员实施标准化培训体系。所有参与销售的人员需通过华为终端学院的 “鸿蒙智行销售认证”,考核内容包括 ADS 智驾系统参数解读、鸿蒙座舱操作演示等核心技术模块。北京王府井华为旗舰店的销售话术显示,其对享界 S9 的讲解重点(如 “56E 价格,78S 规格”)完全遵循华为统一口径。
享界 S9 的试驾预约、订单管理等全流程数据均接入华为云系统,北汽仅能获取脱敏后的统计数据。例如,深圳某华为门店的销售系统显示,享界 S9 客户的智驾体验时长、关注点偏好等数据实时同步至华为总部,用于优化销售策略。
华为对合作经销商的考核指标直接决定享界 S9 的资源分配。例如,华为将享界 S9 的试驾转化率与经销商的鸿蒙智行返点挂钩,而北汽无法干预这一考核体系。这种激励机制使得一线销售行为高度服从华为指令。
北汽虽宣布自建 4S 店销售享界 S9,并计划年底前建成数十家专网用户中心,但这些渠道需满足华为的 “技术合规性” 要求。例如,北汽自建门店的智驾演示设备必须采用华为指定型号,且销售数据需接入鸿蒙智行平台。这种 “自建但受限” 的模式,本质上仍是华为管理权的延伸。
尽管享界 S9 的销售管理权集中在华为,但法律层面的所有权仍归属北汽。例如,车辆合格证由北汽开具,售后服务责任主体为北汽授权服务商。这种 “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的模式,在华为智选车合作中普遍存在(如问界系列)。
华为和小米在汽车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都是他们在营销生态方面对比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都是碾压的优势,小米的用力更集中,每次都是聚焦打一个车型,差不多是一年集中打一个车型,所以两个车型都是现象级产品。
华为则通过对华为智选车体系的建立,目前在问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至于享界开始为什么可以说失败了,那要看代康伟时期,北汽对享界的投入就是16亿的密云享界超级工厂,其他方面的投入确实很差,后来的情况也可以看到,享界S9纯电的交付有多差,交付周期远超承诺,用户投诉集中爆发。
华为在 2024 年 8 月 6 日发布会承诺享界 S9 纯电版 “上市即交付”,并宣称 “4-6 周交付周期”。但实际交付进度严重滞后:
北京用户于 2024 年 8 月 7 日下单,直至 9 月 17 日仍未提车,超期近两周。上海用户因销售操作失误导致订单重新排期,交付周期从 4-6 周延长至 12 周。
交强险数据显示,2024 年 8-12 月享界 S9 累计上险量仅 7445 辆,月均 1489 辆。而华为在上市 20 天时宣称大定量已超 8000 台,订单转化率不足 90%,直接暴露产能不足问题。若按 “4-6 周交付” 承诺,8 月订单应在 10 月前基本交付完毕,但 10 月销量仅 1978 辆,不足大定量的 25%。
享界 S9 纯电版 2024 年 9 月销量达 2160 辆(首个完整销售月),但 10 月骤降至 1978 辆,11 月进一步腰斩至 1044 辆,12 月仅 1150 辆。
代康伟是北汽蓝谷当时在任的董事长和前总经理,任务是确保享界S9量产交付及资源调配(如北汽专属工厂投产、供应链管理)。实际情况确实不尽人意,下课不冤。
北汽蓝谷今天上午这么走,就基本确认原来的上涨趋势不变,因为股价创了这段上涨趋势的新高,今天暂时最高7.59元,而且9:46的成交就达到7亿,超过昨天全天5.14亿的成交,昨天北汽蓝谷公告上半年业绩预告,亏损-22亿,今天这种走势很明显不是散户推动的,值得期待和继续观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