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认识的一个修理工在修理厂门口闲聊,他突然问:你天天给电动车充电,会不会电池反而更快坏?这话说得挺实在,我也有同样疑惑,毕竟不少车主怕频繁充电会伤电池。
但实际上,当前绝大多数电动车用的锂离子电池,根本不怕天天充。甚至有数据表明,浅充浅放,像电量从70%充到90%这种操作,才是最适合电池的充电方式。(体感,样本少)倒是那些硬撑到底,电量掉到10%甚至5%才充的,或者充满100%之后长期不动的,反而更容易加速电池老化。
我记得有次和销售聊,销售说:有用户就喜欢放着电池电量耗到极限才充,说这样能省电,实际上是玩火。这话我当时没太在意,但后来深挖供应链和研发时,突然觉得很有道理。锂电池内部其实像一个小化学工厂,电量过低或过高时,活性材料跟电解液都在承受很大压力,久了当然活性衰减快。
提起这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条不起眼的细节:很多车企研发团队把电池理想寿命区间定在20%到80%的电量范围内。为什么不从0%充到100%?这就像人吃饭,不宜饿太久,也必须避免吃撑,才能健康长寿。
可能有人会问,那天天用快充呢?这就得说说快慢充的区别了。快充用的是大电流,一下子往电池里猛灌电,感觉就像夏天猛吹冷气,虽然舒服但对设备不是长久之计。大家懂那种空调开太冷最后吹坏的感觉吧?锂电池热胀冷缩的反应也类似,频繁大功率快充,会使内部温度升高,加速电解液老化、内阻变大。
相比之下,慢充就像你慢悠悠喝杯茶,压力小,健康多了。我估算过,如果晚上用慢充补电,电费和充电成本(心算,样本少)其实比快充节省10%到15%。所以有条件的用户,晚上慢充是最理想的。
我之前还一口咬定只要不是极端频繁快充,电池寿命没太大影响,但细想后觉得这说法有点大,得收回来。实际上,频繁充电没错,但前提得是充电环境和惯靠谱——温度、充电时间、充电电流都影响寿命。比如夏天把车停烈日下直接充快电,不如停阴凉室内用慢充靠谱。(这段先按下不表)
也有奇怪的地方让我琢磨:为什么低温对锂电伤害这么大?实际上寒冷环境电池活性差,电解液黏稠度变高,电流输出受阻,好比冬天气太冷,人手脚僵硬,工作效率低。温度不是光影响充电速度,长期极冷也会影响电池寿命。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不知道车主对理想充电惯有没有精准认知?像我以前没在意过这些细节,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人也一样活在充电越快越方便的误区里。
我还记得一次朋友抱怨他的电动车电池感觉不耐用了,我问他充电频率和惯,他说:主要是经常把电充满,一旦跑几步就开始找插座,家里没有稳定的慢充设施。这个情况其实挺典型。车企里研发人员跟我说,很多时候用户对电池的误解比供应链问题严重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一个更方便的充电方法,既能满足日常使用,又不伤电池?我在想,也许未来智能系统能根据电池实时状态,自动调节充电功率?(没细想过,纯猜测)
同价位来看,比如A品牌的电动车支持更细腻的充电管理,能在电量达到设定阈值自动减缓充电速度,而B品牌则更单一,用户必须自己把控充电时间和频率。实际用下来,A品牌电池表现明显更持久,维护成本低,差异不小。
别说,我还遇见过一个还挺麻烦的事:充电口接口不统一,导致很多车主得备多个充电器,搞得像在连电脑设备,挺烦人的。门店销售笑着说:这年头还没解决充电接口统一问题,电动车普及才怪呢。
对了,还有人问我,天天充电是否会影响电池保值率?我大概算过,假设一块电池正常用三年能保有80%容量,勤充但维护得当或许比偶尔大满充带来的老化慢20%-30%。(体感,样本有限)
你有没有遇到过开着车,突然显示电池健康度瞬间掉几格的?那顿时心里凉了半截。其实电池健康度这个概念也挺复杂,不只是充电次数决定,使用环境、充电方式都参与其中。尤其夏季北方高温,这破坏力……算了,不说了。
讲这个话题,反而让我想起小时候家电里那些蓄电池,老爸总叫我不要用坏了。现在电动车电池,反倒更智能,更耐操了,但懂得怎么用才真重要。
说了半天,想问问你,你平时充电更惯快充还是慢充?对电池寿命有没有特别注意过?或者你觉得厂商是不是应该多给用户一些充电惯的科普,而不是光卖车?这东西真不能全靠车企嘴皮子说,用户自己得长点心。
最后留个小细节供你参考:我最近开车时,注意到后台APP会自动提醒充电时间和充电电量区间,挺智能的。感觉这或许比单纯的充满电更重要,都说智能时代了,智能充电其实更靠谱。
不管怎么说,天天给电动车充电,别盯着数字看,更多的是看你怎么用、在哪用、怎么充。毕竟,电池不是快递,没那么经得起暴力使唤。
你那边的电动车,充电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小套路或者坑?说出来咱们一起吐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