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已亡”!逛几趟车展便知

燃油车“已死”?我在今年北京车展上,一口气看了37款新车,其中纯燃油车不到10款,连合资大厂都开始清仓老平台,主推混动和纯电。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你走进任何一家4S店都能感受到的现实——传统燃油车的“呼吸”正在变慢。

我蹲在一辆经典德系SUV前问销售:“这代还能卖几年?”他压低声音:“厂里说,可能是最后一代了。”这话让我心头一震。我们曾为V6声浪痴迷,为手动挡的操控感欢呼,可如今,这些“驾驶者之车”的标签,正被安静的电机和智能座舱悄然取代。

外观:不是“变帅”了,是“变聪明”了

现在的车,前脸不再只是进气格栅的天下。你看那些新出的电动SUV,封闭式前脸+贯穿灯带几乎成了标配。这不是为了“跟风”,而是风阻系数的硬要求。一款风阻系数从0.32降到0.28的车,高速能耗能下降近10%——这可不是小数目。

我试驾过一款国产纯电轿车,官方说风阻0.219,实测高速续航确实比同级别燃油车多出60公里。为什么?空气动力学设计已经从“加分项”变成“生死线”。后视镜变摄像头、车底全封闭、轮毂造型优化……每一处细节都在和风“较劲”。

反观燃油车,还得给发动机留进气口、散热通道,设计上天生受限。不是它们不想低风阻,是结构决定了天花板。

内饰:从“机械感”到“客厅化”

坐进一辆2025年的新能源车,第一感觉是什么?安静、大屏、有氛围灯。传统仪表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AR-HUD或大尺寸中控屏。我试驾某新势力车型时,语音助手能识别“我有点冷”,自动调高空调温度并关闭天窗——这哪是开车?简直是“住进车里”。

燃油车“已亡”!逛几趟车展便知-有驾

而燃油车内饰还在纠结“物理按键是否更安全”。说实话,开过几万公里的老司机,盲操确实方便。但年轻一代更习惯触屏和语音,交互方式的代际更替,比动力系统变革来得更彻底。

有意思的是,一些老牌车企开始“反向学习”。比如某日系品牌新款混动车,中控屏突然变大,语音识别也跟上了。但系统流畅度、生态整合,还是差了新势力一截。智能化不是堆配置,是底层架构的全面升级。

动力与能耗:电机的“降维打击”

咱们说点实在的:加速快、能耗低、保养少,这是电机的三大杀招。

我同事开一辆20万级纯电SUV,百公里电耗16度,按家充0.5元算,一公里8分钱。而同级别2.0T燃油车,油耗11L,一公里得6毛多——差了将近8倍。一年跑2万公里,光油费就省1万块。

再看保养。电机基本免维护,电池质保8年,真正做到了“买车容易养车不难”。而燃油车,每5000-10000公里就得换机油机滤,十年下来,保养费够买辆代步小电驴了。

有人会说:“电动车冬天掉电快。”没错,但热泵空调、电池预加热这些技术已经普及,-10℃环境下续航衰减从40%降到20%以内。技术在进步,不能拿五年前的标准看今天。

智能化:L2不是噱头,是“隐形安全员”

燃油车“已亡”!逛几趟车展便知-有驾

我开过一款支持L2级辅助驾驶的国产车,高速上开启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方向盘自己打,车自己跟车,堵车时特别省心。这不是“自动驾驶”,而是减轻疲劳、提升安全的实用功能。

反观很多燃油车,L2还是高配专属,甚至全系不配。为什么?智能化模块需要独立电子架构支持,老平台改起来成本高、效果差。而电动车从出生就带着“电子大脑”,OTA升级、远程控车,玩得明明白白。

有老车友说:“开车就得自己掌控。”我理解这种情怀。但当你深夜跑高速,车辆主动帮你纠正跑偏、预警盲区来车时,你会觉得——安全,比“掌控感”更重要。

真实用户怎么说?

我采访了一位从燃油车换电车的出租车司机老张。他说:“以前一天加两次油,现在换三块电池,省下的油钱够养家。车机导航准,接单快,乘客还夸车安静。”

另一位90后宝妈小李说:“接送孩子,电车安静安全,孩子在后座能睡着。手机App提前开空调,夏天再也不用‘蒸桑拿’。”

这些不是KPI话术,是真实生活场景下的选择。当便利性、经济性、舒适性都站在电动车这边,情怀还能撑多久?

竞品对比:三款车的“时代缩影”

燃油车“已亡”!逛几趟车展便知-有驾

车型 比亚迪 宋PLUS EV 丰田 RAV4燃油版 大众 ID.4 CROZZ

动力形式 纯电 2.0L自吸 纯电

百公里成本 约8分钱 约6毛 约1毛

智能配置 L2+车机生态完善 L2仅高配 L2标配,系统较稳

保值率(3年) 约60% 约65% 约58%

用户痛点 冬季续航打折 油耗高、噪音大 车机偶有卡顿

结论:燃油车在保值率上仍有优势,但使用成本和体验已被全面压制。合资电车想靠品牌过渡,但智能化不如国产新势力。

未来已来:燃油车真的“死”了吗?

我更愿意说:燃油车正在进入“功能化时代”。

燃油车“已亡”!逛几趟车展便知-有驾

就像相机从胶片进化到数码,燃油车不会一夜消失,但会逐渐退出主流舞台。未来5-10年,我们可能会看到:

混动成为过渡主力:比亚迪DM-i、本田e:HEV这些“可油可电”车型,既没里程焦虑,又省油,特别适合充电不便的地区。

燃油车转向小众市场:越野、性能车、经典复刻——这些需要大排量、机械感的场景,燃油机还有生命力。

基础设施决定生死:如果全国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密集,纯电普及会更快。反之,混动仍是稳妥选择。

我的思考:我们到底在开什么?

车,从“交通工具”变成了“智能终端”。我们买的不再只是一个沙发+四个轮子,而是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

当你能在车里看剧、开会、睡觉,谁还在乎发动机轰鸣?安静,才是高级感的新标准。

当然,我不会否定燃油车的辉煌。但时代浪潮下,理性消费比情怀更重要。如果你年均行驶少于1万公里,充电方便,那燃油车的“情怀溢价”真的值每年多花1万油费吗?

燃油车“已亡”!逛几趟车展便知-有驾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你愿意为“发动机声浪”多花10万,还是为“智能座舱”选择电动车?

家里有充电桩吗?这是你选电车的关键因素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我会挑10个走心留言,送《新能源车选购避坑指南》电子书。

顺便说个花絮:车展那天我试驾完6款车,回家梦话都是“请系好安全带”……看来AI语音听多了,脑子也“OTA”了。

最后说句实话:没有最好的车,只有最适合你的车。技术变革不可逆,但选择权,永远在你手里。

燃油车“已亡”!逛几趟车展便知-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