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大众途锐,正陷入一场空前的市场危机。 这款与保时捷卡宴、奥迪Q7同平台的豪华SUV,如今月销量仅徘徊在300台左右,甚至不及一些热门车型的零头。
尽管价格从55万的官方起售价一路暴跌至39万左右,跌幅高达近30%,却依然难以唤醒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这款曾经的技术标杆,似乎正在成为燃油时代最后的倔强与悲情象征。
从机械素质来看,2025款大众途锐其实具备相当强大的竞争力。 它搭载的3.0T V6发动机能够输出250千瓦的狂暴功率和450牛·米的峰值扭矩,匹配8AT变速箱和全时四驱系统,零百加速仅需5.9秒。
插混版本更是达到280千瓦综合功率,而途锐R车型甚至飙升至340千瓦,性能直逼超跑阵营。
途锐基于MLB Evo高端平台打造,配备了自适应空气悬架、后轮转向系统以及托森差速器的4MOTION全时四驱系统。
这些硬件配置让它在公路驾驶质感和轻度越野能力上都表现出色,涉水深度可达550毫米,还可以选装后桥差速锁。 从技术层面看,途锐完全对得起其旗舰SUV的定位。
在配置方面,途锐同样不乏亮点。 数字化座舱包含15英寸中控屏和12英寸液晶仪表,支持HUD抬头显示。
舒适性配置包括座椅加热/通风/按摩、丹拿音响、夜视系统等。 甚至L2级驾驶辅助系统也没有缺席,支持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功能。
隔音玻璃与主动降噪技术的加入,使车内静谧性甚至优于同级BBA的入门车型。
然而这些技术优势并没能转化为市场销量。 2025年5月,途锐在中国市场只卖出了288台,7月份销量也仅为298台,连300台的整数关口都未能突破。
这样的销量表现对于一款曾经备受追捧的豪华SUV来说,堪称惨淡。
价格体系的崩塌更能说明问题。 途锐的官方起售价为55.78万元,但终端优惠后已经跌至39万元区间,跌幅超过16万元。
这种幅度的价格跳水在豪华车市场极为罕见,反映出途锐正面临严重的市场信任危机。
大众品牌溢价的不足是途锐陷入困境的首要原因。 在中国市场,花费40多万购买SUV的消费者,往往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和身份认同需求。
有4S店销售透露:“看车的人多,下单的少,都说怕开出去被当途昂。 ” 大众车标难以支撑起50万以上的豪华车定价,消费者更愿意为宝马、奔驰、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买单。
有网友直言:“55万买途锐真不如加点预算上BBA,或者看看新势力,配置和面子都更到位。 ” 这种消费心理在中高端市场尤为明显,品牌光环的缺失成了压垮途锐的最后一根稻草。
设计上的争议也让途锐陷入了两难境地。 2025款车型采用贯穿式灯组和双大屏内饰,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却引发了审美上的两极分化。
老粉丝痛心疾首:“途锐的稳重去哪了? ”而新潮玩家虽然点赞称:“这才像2025年的车! ”但真正掏钱购买的却寥寥无几。 大众在尝试讨好年轻人的过程中,不小心丢失了原本“低调富豪”的基本盘。
空间实用性方面的短板同样不容忽视。 途锐车长不到4.9米,轴距不到2.9米,在中大型SUV中属于“矮个子”。
后排纵向空间仅约860毫米,与国产加长版宝马X5L的920毫米相比,差距明显。
全系五座设计也限制了家庭用户的选择,而像沃尔沃XC90等竞品则提供了七座布局。 在注重家庭出行的中国市场,这一缺陷被进一步放大。
智能化体验的中庸则是途锐的另一软肋。 虽然配备了双大屏,但车机系统流畅度不及宝马iDrive或奔驰MBUX,语音识别仅支持基础指令,无线CarPlay偶发断连。
更令人遗憾的是,2.0T版本没有配备全速自适应巡航,只有定速巡航,全系都没有L2级辅助驾驶系统。 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这样的智能化配置明显落后于时代。
使用成本问题同样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作为进口车型,途锐的配件等待周期较长,如空气悬架维修需1-2周调货。
小保养费用约2000元,高于国产BBA车型。 三年保值率约55%,低于宝马X5的65%和奔驰GLE的63%,这意味着车主将承担更高的持有成本。
新能源浪潮的冲击或许是对途锐最致命的一击。 理想L9、问界M9等新势力车型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舒适配置和智能化体验,成功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选择传统豪华SUV的消费者。
这些新势力车型不仅在使用成本上更具优势,还在科技感和用户体验方面带来了全新体验。
有车主苦笑坦言:“这车像极了理工男——啥都会,但不会谈恋爱。 ” 途锐的“堆料哲学”反而成了累赘:空气悬架、后轮转向、矩阵大灯等配置推高了成本,却未能转化为市场认可。 在新能源车型面前,传统燃油车的机械优势似乎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与同平台兄弟车型的对比更显出途锐的尴尬。 尽管与奥迪Q7、保时捷卡宴甚至宾利添越同属MLB Evo平台,但挂着大众标的途锐难以享受同样的品牌溢价。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就算它的兄弟车型有卡宴和添越,但人家看到的只是个‘大众’。 ” 这种品牌认知上的差距,直接反映在了销量和价格上。
产品定位的模糊也是途锐面临的问题。 从第一代“撒哈拉之子”的硬派越野,到如今的城市SUV,途锐的定位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现在的途锐就像是放大版的途观L,逼格和气场与初代、二代相比已经大不如前。
要说硬派越野,它已经差了点意思;要说公路性能,又比不上奥迪的Quattro和宝马的xDrive。 没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自然难有作为。
终端销售渠道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大众经销商店面的豪华氛围与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的4S店存在明显差距。
对于花费40多万购车的消费者来说,购买体验和尊贵感也是整个消费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点上,大众经销商难以提供与豪华品牌相提并论的服务体验。
市场环境的巨变同样是途锐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2025年的中大型SUV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燃油车的天下,新势力品牌如问界、理想等凭借不同的动力形式、场景化造车、智能化配置等差异化竞争策略抢夺市场。
它们以“降维打击”的姿态重塑市场规则,使品牌溢价能力相对较弱的传统品牌受到强烈冲击。
就连传统豪华品牌也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宝马推出了长轴距版X3,轴距加长110毫米至2975毫米,全系价格下探至35万元区间,同时配合第九代iDrive系统,标配35项高价值配置。 这种产品策略进一步挤压了途锐等非豪华品牌高端车型的生存空间。
消费者购车心理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理想L8、问界M7等新势力车型月销量能够达到数千甚至上万辆时,花40多万购买一台大众标的SUV似乎成了需要勇气的事情。
有网友在评论区直言:“降价到50万立刻提车! ” 但即便如此,真正愿意掏钱的消费者仍然稀少。
途锐的困境实际上反映了传统燃油车,特别是非豪华品牌高端车型在新能源时代面临的普遍挑战。
即使机械素质再出色,配置再丰富,一旦失去了品牌光环和技术领先性的加持,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市场反馈来看,途锐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销量不佳导致价格下跌,价格下跌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受损又反过来影响销量。
打破这个循环需要大众品牌拿出更加有力的产品策略和市场定位。
有网友在评论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V6是信仰! 电车再快也没有灵魂! ” 这种情感虽然真挚,但在实际购车决策面前,往往会让位于更加理性的考量。
当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用加速4秒的电车抢占市场时,内燃机的轰鸣成了“时代的眼泪”。
途锐的案例也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独特性质。 在这里,品牌认知和社交价值往往比产品本身的机械素质更重要。
有消费者直言:“40多万预算,买奔驰GLC有面子,选宝马X5空间更大,途锐夹在中间两头空。 ” 这种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品牌车型的市场表现。
对于大众品牌而言,途锐的困境也提出了一个严峻问题:在新能源时代,非豪华品牌是否还有必要保留高端燃油车型? 当品牌溢价无法支撑产品定价时,继续维持高端产品线可能会成为品牌整体的负担。
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途锐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 大众汽车需要认真思考这款车型的未来定位和发展方向。
途锐的市场表现也给了其他非豪华品牌一个警示:在高端市场与豪华品牌竞争,需要更加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和更加清晰的品牌定位。 单纯依靠“堆料”和“性价比”难以撼动豪华品牌的市场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部分消费者对途锐保持认可。 他们认为途锐是“低调技术控的‘宝藏车型’”,适合那些追求机械素质但不需要品牌溢价的用户。 只是这样的买家,在中国豪华SUV市场中确实太少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