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

开篇:比亚迪中了 814 万的标,为啥速腾聚创先笑了?

2025 年 10 月,新加坡的一则官宣炸了中国智造圈:

比亚迪联合蘑菇车联、MKX Technologies 中标当地首个 L4 级自动驾驶巴士项目,金额约 814 万元,2026 年就要在两条核心线路测试。

网友们盯着 “中国技术首入海外公交系统” 欢呼时,业内人却在看另件事:

比亚迪车上装的激光雷达,80% 都来自速腾聚创。

这哪是比亚迪独自 “摘果子”?分明是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组团 “出海赶考”,首战就拿了入场券。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一、先搞懂:这单生意里藏着 “供应链暗号”

1. 比亚迪是 “门面”,速腾聚创是 “底气”

新加坡这项目要 6 辆 16 座自动驾驶巴士,得扛住复杂路况和高频使用。

比亚迪负责提供电动巴士车身,而自动驾驶的 “眼睛”—— 激光雷达,80% 都来自速腾聚创。

速腾聚创的工程师老王说:“我们的 M 系列雷达能识别 150 米外的行人,新加坡多雨,防水等级做到了 IP68,专门针对东南亚气候优化过。”

2. 不止激光雷达:还有这些 “中国零件” 搭车

这 6 辆巴士就是个 “中国智造拼盘”:

蘑菇车联提供自动驾驶软硬件套件、车队管理系统;

华为供应车规级芯片,处理数据比传统芯片快 3 倍;

德赛西威的域控制器负责 “发号施令”,协调雷达、摄像头和算法。

新加坡买的是一辆巴士,实际到手的是一整套中国技术方案。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二、速腾聚创的 “喝汤” 逻辑:绑定巨头 = 拿到出海船票

1. 80% 供应占比不是偶然,是 3 年磨一剑

早在 2022 年,速腾聚创就和比亚迪签了战略合作。

当时很多人觉得 “激光雷达太贵,新能源车用不起”,但两家赌对了:L4 级自动驾驶离不开高分辨率雷达。

2024 年比亚迪新能源出口 44.3 万辆,同比涨 117.8%,速腾聚创的海外订单也跟着涨了 200%。

2. 借比亚迪 “背书”,敲开全球大门

老王透露:“以前去欧洲谈合作,客户总问‘你们有量产案例吗?’现在只要说‘比亚迪在用’,对方立马认真起来。”

2025 年上半年,速腾聚创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从 5% 冲到 18%,其中 80% 的客户是冲 “比亚迪供应商” 身份来的。

这就像奶茶店挂着 “周杰伦同款”,流量和信任度直接拉满。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三、没直接上车的禾赛科技,也在 “蹭热度”?

1. 瞄准 “替补席”,提前布局东南亚

禾赛科技没进比亚迪的新加坡项目,但早就在马来西亚建了研发中心。

其负责人在 2025 年行业峰会上说:“自动驾驶是系统工程,不是一家独大,我们在等下一波机会。”

果然,文远知行 2025 年 7 月在新加坡落地无人小巴时,用的正是禾赛的激光雷达。

2. 跟着 “中国车队” 找生意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 106 万辆,同比涨 75.2%,这些车都需要传感器。

禾赛科技盯紧了奇瑞、吉利等出口大户,推出 “整车厂捆绑套餐”:买雷达送适配服务,价格比国外品牌低 30%。

经销商老李说:“现在海外客户点名要‘中国传感器’,不管是速腾还是禾赛,只要是国产的就认。”

四、算笔经济账:“舰队出海” 比 “单舰冲锋” 赚多了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举个真实例子:新加坡项目的 “隐藏收入”

比亚迪不仅赚了巴士的钱,还和新加坡签了 5 年维护合同,每年能拿项目金额 15% 的服务费。

蘑菇车联的系统后续要升级,每辆车每年收 2000 美元授权费,6 辆车就是 72 万人民币。

这钱比卖硬件赚得还稳。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五、专家看透本质:这不是 “喝汤”,是 “中国智造升级”

1. 吴松泉:从 “产品出海” 到 “生态出海” 的质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说:

“2025 年前 7 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 130.8 万辆,同比增 84.6%,但更可贵的是供应链跟着走出去了。”

他解释:“以前出口一辆车,核心零件要给国外厂商分钱;现在全链条国产,利润全留在国内。”

2. 崔东树:集群出海才是 “真竞争力”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直言:“单独一个比亚迪强不算强,速腾、华为、蘑菇车联一起强,才是别人抄不走的优势。”

他举例:“国外想复制这套系统,得找雷达厂、芯片厂、算法公司,光协调就得花两年,我们现成的产业链,3 个月就能落地。”

3. 行业分析师张磊:这是 “先上车后补票” 的聪明招

“比亚迪先拿项目当‘敲门砖’,把供应链带出去,等海外客户认可了,这些零部件企业就能独立接单。”

就像当年苹果带富士康出海,现在富士康自己也成了全球巨头。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六、供应链出海的 “三步走” 路线图,已经很清晰了

第一步:绑定整车厂,当 “贴身随从”(2025-2026)

现在速腾、华为都在跟着比亚迪、奇瑞 “混脸熟”,先把产品装在国产车上出海。

2026 年比亚迪计划在欧洲建厂,速腾聚创已经在德国租了仓库,就等 “主人” 落地。

第二步:独立接单,当 “专业玩家”(2027-2028)

等海外客户认可了产品,就可以脱离整车厂单干。

比如蘑菇车联,2025 年 9 月刚和新加坡康福德高签了独立服务合同,不用靠比亚迪也能拿订单。

第三步:建海外基地,当 “本地大佬”(2029 年后)

禾赛科技已经在马来西亚建厂,速腾聚创计划 2027 年在欧洲设研发中心。

像农夫山泉建 13 个生产基地一样,把产业链扎根海外,成本更低,响应更快。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七、遇到的小麻烦:出海不是 “一帆风顺”

1. 标准不统一,像 “去北京按上海交规开车”

老王吐槽:“欧洲要符合 ISO 26262 标准,东南亚又有自己的测试规范,一款雷达要改七八次才能落地。”

不过现在行业协会在推 “中国标准出海”,已经和东南亚 3 国签了互认协议。

2. 人才不够用,“懂技术又懂外语的太少”

经销商老李说:“上次给新加坡客户培训,找了 3 个工程师,都只会说‘hello’‘thank you’,最后请了翻译才搞定。”

现在速腾、禾赛都在招 “海外技术岗”,薪资比国内高 50%,就是为了补人才短板。

3. 文化差异,“你以为的贴心不是他要的”

蘑菇车联的系统本来加了 “中文语音提示”,结果新加坡客户要英语、马来语、华语三种版本,紧急加了一个月班才改好。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他们推出了 “本地化套餐”,提前适配不同地区的需求。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八、不止自动驾驶:中国供应链 “组团出海” 已成潮流

1. 光伏行业:隆基带组件厂 “横扫全球”

隆基卖光伏板的时候,把国内的逆变器、支架企业也带了出去。

现在全球每 3 块光伏板,就有 1 块是 “中国套餐”,利润率比单独卖板高 20%。

2. 家电行业:美的的 “全球供应链网”

美的在泰国建厂,拉着国内的电机厂、控制器厂一起去,形成 “1 小时供应链圈”。

2025 年上半年,美的海外营收涨了 35%,其中供应链配套贡献了一半增长。

3. 手机行业:华为的 “国产替代朋友圈”

华为手机的屏幕、电池、摄像头全是国产的,出口时带动了京东方、宁德时代等企业出海。

现在京东方在全球的屏幕份额超过 25%,离不开华为的 “带货”。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九、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变化:“中国智造” 就在身边

1. 海外旅游,满眼都是 “家乡零件”

去新加坡玩,2026 年就能坐上装着速腾雷达的巴士;去欧洲,奇瑞的车可能用的是华为芯片。

就像当年在国外看到 “Made in China” 的衣服,现在能看到 “Created in China” 的技术。

2. 国内就业,“技术岗越来越香”

速腾聚创 2025 年扩招了 1000 人,禾赛科技的研发岗薪资比去年涨了 20%。

以前学机械的去工厂,现在学人工智能的能进传感器企业,发展空间更大了。

3. 国货自信,“不是吹出来的,是用出来的”

网友 @小丸子在新加坡说:“坐自动驾驶巴士时,司机说‘核心技术全是中国的’,瞬间觉得超自豪。”

这种自信,比广告里的 “民族品牌” 管用多了。

速腾聚创跟着喝汤?比亚迪中标带火的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图谱-有驾

十、结尾:这不是 “喝汤”,是 “一桌大餐” 刚开席

比亚迪中标的 814 万项目,只是中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出海的 “前菜”。

速腾聚创跟着 “喝汤” 只是开始,未来禾赛、华为、蘑菇车联都会分到 “蛋糕”。

吴松泉说得好:“中国汽车出口已经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供应链出海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前我们羡慕 “德国制造”“日本技术”,现在 “中国智造” 正在组团闯世界。相信再过几年,不管是新加坡的巴士、欧洲的汽车,还是非洲的光伏站,都能看到中国供应链的身影。

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 不是一家企业独领风骚,而是一群企业并肩前行。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