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说,这年头买车真是越来越像剁手买包,毕竟一个车型还没捂热乎呢,下一批“黑科技”就杀过来了。成都车展刚收摊,慕尼黑又热闹起来,不少新车、尖端“配置”刷屏,申报名单更是和春运车票抢得一样欢。小鹏G7增程版跃跃欲试,岚图“泰山”霸气侧漏,iCAR V27直球硬核,吉利银河星舰7纯电也搅局,还有憋大招的欧拉猫,个顶个都整出点花头,打算在“金九银十”给钱包来次暴击。这些车,究竟是爆款预备班还是炮灰团候补?小编这就豁出去了,给大家捋捋底细,拷问一波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话说一个展会接一个展会,有人说这是汽车圈的“春晚”,但小编看啊,更像是车厂们轮番上场的“脱口秀”。且不说前脚刚出炉的小鹏G7,后脚增程版就跟进了,车企这速度都快赶上东北大姨家后院的蘑菇了,夏天刚下雨,第二天就冒一片。大家都说新能源是下一个风口,结果一弄个增程才是真香。不管你在纯电里“嗨”了多久,车企还是会偷偷塞给你一台搭了油机的“电车”,怕你路上没地充,它又怕你觉得传统有点low,搞得跟谈恋爱一样,怕你跑远又舍不得绑得太紧。
岚图“泰山”这名字就先声夺人,也可能叫“9L”,反正比什么“迈巴图”“奔驰大G”都来得更有气质。高端大气,配置唬人,还踩点“深度绑定”华为——这年头,和华为掰掰手腕,车都能瞬间高大上一把。你说售价47万吧,问界M9把它压得死死的,40万出头才敢卖的气质。如果能和华为搭伙到位,再便宜点,指不定就能把隔壁邻居家的罗汉松都吓得掉叶子。
剥开这些车的“洋葱皮”,能看出来各家都在卷得飞起。小鹏G7增程版,外观没啥大变化,灯带啊、下包围装点,只是顺手给尾标加了个“POWER X”,弄得像东北大炕头贴的“福”字,意思是哥是有点不一样。尺寸比纯电多了26mm,说实话就跟衣服长短没啥太大分别。动力上,老实推出来的1.5L增程器110kW,还算“卡卡”。不过重点来了,磷酸铁锂电池配亿纬动力,纯电续航325km,路上飚得肯定没燃油爽。但你要是嫌贵,小鹏的算盘敲得响——只要比纯电便宜个两万,你安全感立马爆棚,所有配置缺点全都自动消音。
再看岚图“泰山”,以“迈巴图”豪华感来搅局进气格栅像非遗传家宝,双拼涂装满贯,空气悬挂啥的能把白菜都抬成贡品级别。智能化和华为绑定,“咖啡+激光雷达”2.0版,谁还关心那轴距有多少?你就说一句“鸿蒙座舱”吧,瞬间气场两米八,仿佛开车就是进了无人驾驶庙会。但人家也没把价格定得离谱,说到底还得跟问界M9死磕价格,那叫一个地道的“内卷现场”。
方盒子越野iCAR V27就更有意思了,路虎卫士的劲头,什么圆灯方灯小书包都是标配。尺寸妥妥的大块头,两种长度像东北大院的二道门,从家用到越野都不含糊。动力四驱335kW,马力活生生整得像拖拉机进城。不过价格区间在20-25万,前脚还没站稳,方程豹钛7就杀过来,这场“方盒子战争”估计吃瓜群众都能看明白谁是真硬派谁是“外面硬朗里面软”。
吉利银河星舰7纯电版,EM-i的插混成功“上头”,索性来个纯电续航500km,价格别太离谱估计也能“掰掰手腕”。欧拉猫则是拿好猫拉长,主攻性价比和智能化,10万来块“够意思”,但空间“挤挤就好”,一众紧凑型SUV里,还差点意思。
乍一这阵仗像是一堆能出圈的爆款预备军。但车圈和餐厅点菜一样,真到上桌才知道哪味新鲜。小鹏G7增程这波操作,是不是能掰回点市场?东北话说了,整点“增程器儿”,电池又是亿纬动力,续航也只能小跑几圈,真要憋个大招?还有岚图“泰山”,吹得天花乱坠,实际售价踮着脚也难以翻篇。要不是和华为嘎嘎互绑,不然有啥亮点?智能化这块,品牌效应真有那么香?这可得打个问号。
剩下iCAR V27明明想主打硬派越野,大块头高马力,价格也不算天价,但那方程豹钛7带点新意就够它头疼了;吉利银河星舰7纯电那是顺势而为,碰上比亚迪宋PLUS、EM-i版同门,价格能不能守住“红线”才是最大难题。欧拉猫拉长后空间还是小了点,智能化应用也就一般人能玩,真要比空间比实用,还得和元PLUS、宏光MINI死磕,“走量”不一定靠拉长。
关键是,不论哪个品牌,都是“增程”“纯电”“智能化”这些标签绕来绕去,厂家左手科技,右手广告,最后落到老百姓头上的,还是那几个老大难价格、续航、实用性。有点像东北家族里的小两口吵架,谁都能爆点新闻,最后洗碗做饭都是老年人。市场想炒作新概念,消费者只想买对路。搞那么多高大上的词,真到加油充电的时候,有几个能改变“用车焦虑”?口号喊得响,最后拼的还是钱包。
突然间,现实给大家补一刀。国产新能源汽车,看似群雄逐鹿,爆款连连,实则还有不少“大坑”埋着等人跳。例如增程这事儿,你要真是电池江湖里的老司机,估计看见磷酸铁锂和续航325km就要皱眉,更别说亿纬动力在坊间的“吐槽值”;要是增程动力系统的油耗、后期稳定性一旦摸到行业“底裤”,谁还敢豪掷银票?
再看岚图“泰山”,跟华为深度绑定,智能化体验肯定强。但真要主动驾驶、自动泊车,城市里三五年搞个升级,售后服务跟得上吗?车圈“智能化”就像东北的串串店,今天火辣明天关门。性能比拼最终就变成“谁手机系统更牛”,你买车就像买电子产品,三个月一迭代,钱包受得了吗?而价格这个槛——47万哪够过日子,M9一压,40万都得咬牙塞牙缝里省。高端豪华靠翻新配置,家用市场还得靠“实在”来撑场子。
说到iCAR V27,把越野玩出花样没那么容易。四驱、方盒头、行李架,搞得像“野人出征”,但全国大部分车主哪有机会一周去趟草原?最后都是上下班堵在环路。你要真是硬核玩家,早就把“坦克500、路虎卫士”拉进群聊了,这区间定位还真让人犯迷糊。吉利银河星舰7纯电那续航、价格想低调爆发,比亚迪宋PLUS一出场,市场咬得只剩骨头。前驱电车的“续航焦虑”,估计要被一众车友吐槽。
欧拉猫更是紧随其后,你说拉长了空间,智能化拿来“撑场”,结果一问家里,大龄青年还是对比元PLUS、宏光MINI,能拉的能装的才有分量。那些花哨的新科技,既能亮眼又能“烧钱”,最后还得看谁能真拯救用户“钱包难题”和“用车焦虑”。
表面看上去,车市热闹非凡,新车扎堆,有的硬朗有的亲民有的智能化。但实际操作几轮下来,隐形问题比明面上的还扎心。大部分车型主打的“增程”“纯电”“智能化”,逻辑都差不多,就是用新概念刷存在感。可一旦落到使用环节,老掉牙的问题立马冒出来续航虚标、电池耐久、智能化功能升级慢,售后维修成本高。你以为新车能拯救日常通勤,结果关键时刻还是得靠滴滴、地铁。
分歧也越来越大。厂家怼劲十足,愿意为智能化、配置拼得你死我活;消费者其实更在乎“实用”、“便宜”、“省心”。高科技加持,噱头能炒一阵,但真过了热乎劲,一波人就乖乖回归“油改电”。动不动就是深度绑定华为、鸿蒙座舱,花里胡哨的词说出来,小镇青年听着头大。东北话能不能拉拉地给点实在的?车厂高高在上,普通人一顿操作下来还是得自己买单。而市场环境变了,合资燃油车变化小,创新速度慢,新势力一窝蜂扎堆,结果真爆款未必能走量,“等等党”倒是越来越多。
说句实话,国产新车这波操作,确实够花样百出。各种炫技,各种智能化,又是和华为绑定又是增程器下场,嘴上说着为“用户体验”升级,其实背后的套路还是熟悉配方——价格能不能低点?续航能不能长点?智能化升级别总当你手机清缓存那样。小编要“反着夸夸”,你们车企真不愧是中国汽车圈顶流,整天光会玩新概念,配置堆到天上,用户用着却还得翻说明书。你们说新车爆款预备,都快让用户成了“说明书专家”,但关键问题还是那俩能开得舒服,买得起,修得便宜。车企天天炒概念,实用到底能有几分?东北人别光整花活,来点真诚才是硬道理。
和今天这些大热新车比比靠堆配置、炒智能就真能造爆款吗?还是说喷子越多销量越高?有网友都说,配置再花哨、科技再前沿,最后上街还是堵车,智能化能帮你飞过去还是只会教你怎么开“说明书”?你觉得,国产新能源这波亮剑,到底是在为车主着想,还是光为造势?欢迎评论区唠嗑,谁是真爆款,谁是炮灰?反正小编看着,眼花缭乱背后,实用才是永远的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