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甫一面世,便自带主角光环,发布会PPT一页页翻将过去,参数一个赛一个的吸睛,简直把一众车企摁在地上摩擦。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提车排期都延宕到几个月之后,这热度,比顶流艺人还炙手可热。
然鹅,最近似乎有点不对味儿。
彼时言之凿凿的“交付即售罄”呢?
四月销量攀升至两万八,乍看之下颇为可观。
可五月这几周的销售数据,就颇有些令人狐疑了。
第16周售出7160辆,第17周勉强维持在7000+,待到18周,径直跌破6000,仅有5690辆,19周境况更颓,5180辆,骤降近两千,这可是真金白银的下滑啊!
这事儿,就颇堪玩味了。
按常理推断,小米的订单蓄水池里还横陈着20万辆“待收割”的订单,产能捉襟见肘尚可理解,但眼下产能充沛,销量却阽危,这葫芦里究竟卖的甚么药?
一种见解是“五一假期的涓滴效应”。
盖因18周恰逢五一小长假,诸君都忙着出游撒欢,谁还会驻足于汽车销量榜单?
但关键在于,19周假期已过,销量依旧未能止颓回升,这就颇难自圆其说了。
难不成大家欢度五一后,突然集体对SU7“粉转路”了?
依我看来,此事绝非如此简单。
咱们不妨扪心自问,当初SU7缘何能一炮而红?
除了雷总个人IP的加持,更在于它精准地拿捏住了年轻人的痒点:颜值要能打,性能要爆表,价格还要诱人。
归根结底,就是性价比。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此处。
初期仰仗“米粉”和猎奇用户的追捧,SU7固然能收割一波流量。
但汽车终究是大宗消费品,仅凭情怀是远远不够的。
当热度消退,消费者会愈发理性地审视这款车。
网上关于SU7的喧嚣,如今也渐趋多元化。
有人诟病内饰塑料感过甚,有人抱怨续航里程与宣传大相径庭,还有人对小米的售后保障颇感忧虑。
这些杂音,都会左右潜在买家的决策。
况且,莫要忘了,汽车市场绝非一家独大的舞台。
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老牌劲旅亦非徒有其名。
它们也在持续推出新款车型,蚕食市场份额。
SU7所面临的竞争态势,可想而知。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小米汽车的自身定位。
它究竟意欲打造一款“年轻人的首选座驾”,抑或是一款真正能与BBA分庭抗礼的高端车型?
倘若定位不够明晰,极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正如一位朋友所言,SU7的发布,恰似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大家都沉溺于“小米造车”的喜悦之中。
但狂欢落幕,终究要回归理性。
汽车终归是用以驾驶的,而非用以“信仰充值”的。
故而,小米汽车销量下行,或许并非全然是桩坏事。
这反倒警醒他们,要更加笃实肯干,把产品精雕细琢,把服务做到极致,方能真正赢得市场。
毕竟,造车并非一场短程竞速,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
笑到终局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