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纽约时报最近憋不住了,直接抛出个大问号:美国电动车充电功率,咋还停在400KW呢?这问题,简直问到心坎里去了。
要知道,咱中国现在普遍都1000KW了!这可是美国主流水平的两三倍啊。更让人惊讶的是,这1000KW的技术,在中国都成熟两三年了。
想想看,今年春天,比亚迪和极氪轮番秀肌肉,那叫一个“兆瓦闪充”!搭载1000kW充电系统的电动车,五分钟就能补上四百公里续航。
《InsideEVs》杂志的主编试驾完都直言:“中国电动车领先世界一到两代!”这话听着是真提气,但也敲响了警钟。
曾经的科技领跑者美国,在电动汽车快充这块儿,咋就没能突破呢?这背后,可不只是技术那么简单。
电池,藏着大玄机!
中美两国在电动车电池的选择上,走的完全是两条路。结果呢,快充性能天差地别,这可真是让人没想到。
咱们中国企业,多年前就独具慧眼,押宝了磷酸铁锂(LFP)电池。而且,他们没停步,持续结构创新。
愣是解决了LFP电池高倍率充电时的发热问题。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是个典型,CTP无模组设计。
散热面积直接翻了四倍!这不,它才能支撑那惊人的10C超充能力嘛。华为也跟着推出了1.5兆瓦全液冷超充系统。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通过CTP3.0技术,快充效率也提升了四倍。彭博新能源财经的费希尔先生都忍不住夸。
说比亚迪兆瓦级电池的突破是“巨大的飞跃,几乎是行业内其他产品的三倍”。这简直是降维打击啊。
反观美国车企呢,长期就偏爱三元锂(NCM)电池。可这三元锂电池,在高倍率充电时容易长“锂枝晶”。
这玩意儿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让人心里总有点不踏实。就算特斯拉V4超充,嘴上说峰值能到500kW。
可实际可用功率呢,常常被电池热管理系统给限制住了。多数美国电动车型,还得三十分钟才能充到百分之八十。
跟咱们这儿五分钟补能的速度一比,这差距,简直让人咋舌。这就是技术路线选择带来的巨大鸿沟啊。
基建,国家队出手!
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还有各自电网的现代化程度,对高功率快充的普及影响太大了。咱们中国政府。
那可是把充电网络明确列入了国家“新基建”的七大战略领域。早在2015年,这玩意儿就被当成核心基础设施了。
你看,广东计划到2025年新建四百九十二个超级充电终端。北京也明确,到2025年要建成一千座超充站。
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都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了。今年八月十九号投运的长深高速桐庐服务区。
简直就是中国模式的一个缩影。那服务区,单桩最高功率600kW,足足108台快充桩。
更牛的是,它还是个“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430千瓦时的储能电站,能平抑百分之三十的瞬时功率波动。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削峰填谷”嘛,效率高着呢。桐庐服务区单日能满足三千车次的补能需求。
咱们车主节假日也能“来车即充、即充即走”。这体验,真叫一个绝。老美那边呢,充电网络建设就一言难尽了。
拜登政府当年推《通胀削减法案》,想加速充电桩建设,可那NEVI计划,硬是被前任政府给叫停了。
结果呢,3.5亿美元的充电网络建设资金,就这么被冻结了。虽然美国运输部说要让各州更容易拿到联邦资金。
私营公司也在努力建站,但老旧的电网系统,真是个大麻烦。想升级1000kW充电桩?得改造变电站!
单个站点改造可能耗资超百万美元,审批流程更是长达两到三年。再加上美国州级政府各自为政,整体效率那叫一个低下。
市场,真香定律!
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还有对核心产业链资源的掌控力,共同塑造了中美在快充领域的竞争格局。中国城市通勤半径相对短。
公共充电需求特别集中,这不就催生了对“五分钟补能”的刚性市场需求嘛。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
反过来又加速了技术的迭代和规模化应用。桐庐服务区投运首日,四十台600kW超充桩的利用率就高达百分之八十五。
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是真的需要啊!美国地广人稀,家庭充电桩普及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消费者普遍更关注续航里程,而不是公共快充速度。福特F-150Lightning车主调研显示,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每周使用公共快充。
分析人士都说了,“里程焦虑”是影响美国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一大障碍。可问题是,美国购车者短期内可能真用不上五分钟快充技术。
你想想,比亚迪的快充车在中国卖二十六万左右,美国销售的特斯拉Cybertruck起售价却高达七万美元。这价格,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政策,谁更给力?
再看看产业链控制,咱们中国在全球锂加工产能中占百分之六十,钴精炼产能占百分之七十。
宁德时代、赣锋锂业这些中国企业,通过长单协议锁定了南美盐湖资源。这简直就是给中国电池产业提供了稳稳当当的原材料供应。
美国呢?百分之八十的电池原料依赖进口。犹他州的ThackerPass锂矿,因为环保争议,硬是搁置了三年。
福特密歇根电池厂也因为锂价波动,被迫缩减了规模。这对比,真是让人心疼。咱们中国“双碳”目标明确。
到2030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要达到百分之四十。各地政府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引导车企研发。
比亚迪的“兆瓦闪充”项目,就获得了深圳3.2亿元的专项补贴。华为的超充技术,也被纳入工信部重点攻关目录。
罗威先生(AutomobilityLimited)说得好,如果没有支持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政策,国内汽车公司哪有动力在电动汽车上大量投资啊?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虽然投入了3690亿美元。可其中百分之五十的资金都用于税收抵免了。
投入技术研发的,连百分之十都不到。这钱花得,效果能一样吗?
笔者以为
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真是凭着“政策加市场”这双轮驱动,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都摆在那儿了,今年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量中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价格和技术上,都把美国汽车公司甩开了好几条街。这种领先,可不是单单一个技术点的突破。
而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胜利啊。美国呢,受限于老旧的技术路径,各种复杂利益集团的博弈。
还有那战略耐心的缺失,正在眼睁睁地错失新能源革命的关键窗口期。这,可真是让人替他们捏把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