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罗永浩的十字路口》节目录制现场,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一句话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造车圈激起千层浪 ——“只有我和雷军能做出超级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群雄逐鹿、新势力与传统巨头混战的当下,这样直白且充满自信的表态,瞬间让舆论场炸开了锅,有人觉得是狂言妄语,也有人认为这背后藏着对行业规律的深刻洞察。
时间拉回几年前,当雷军宣布跨界造车时,整个行业都在观望这位 “手机圈劳模” 能否在汽车领域复制奇迹。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正式官宣前,雷军曾专门给李想打了一通近 2 小时的电话。那通深夜长谈里,两人从特斯拉的技术路径聊到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从华为的生态布局分析到用户对智能汽车的真实期待,几乎涵盖了造车赛道的所有核心命题。面对雷军的请教,李想给出的建议干脆利落:“不要找任何的代理人,你自己 ALL IN,然后就能做成。” 这句掏心窝的话,后来成了两位老板造车路上的共同信条。
熟悉李想的人都知道,他从创立理想汽车第一天起就没当过 “甩手掌柜”。增程式路线的确定曾遭无数质疑,但他力排众议坚持下来,只因看透了家庭用户对续航焦虑的痛点;理想 L 系列车型里的每一个座椅调节角度、每一处储物空间设计,都带着他亲自打磨的痕迹。这种 “产品定义亲自抓” 的偏执,让理想汽车精准击中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而雷军进入造车领域后,也延续了他在消费电子行业的一贯风格。从小米汽车的技术架构搭建到品牌定位规划,再到用户体验细节打磨,他都亲力亲为,将 “极致性价比” 和 “用户至上” 的产品理念融入造车的每一个环节。凭借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庞大生态和用户基础,小米汽车一问世就吸引了大量关注,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在李想看来,“超级产品” 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它需要创始人对用户需求有着极致的洞察,能够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从用户视角出发定义产品;更需要领导者亲自下场,深度参与到产品研发、定义的全过程,而不是当一个只看报表的 “甩手掌柜”。新能源汽车早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融合了软件、硬件、生态等多个维度,这就对企业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车企往往有着复杂的层级体系,产品定义权分散在各个部门,很难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而像李想和雷军这样的产品经理型老板,能够打破层级壁垒,直接推动产品理念落地,让产品真正围绕用户需求进化。
这番 “双雄论” 虽然听起来有些 “独断”,但理想和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们的路径正确性。理想汽车凭借对家庭用户的精准把握,销量持续攀升;小米汽车则依托生态优势,在年轻用户群体中收获了不少拥趸。他们用实际成绩证明,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那些能够真正理解用户、掌控产品定义权、并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企业,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
当然,行业里对李想的言论也不乏质疑声。有人认为造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个人的产品思维远远不够,还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供应链能力和资金支持;也有人觉得这样的表态过于绝对,忽视了其他车企的努力和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想的这番话确实戳中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核心命题:在智能化、网联化的浪潮下,企业的领导者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做战略决策者,还是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的实践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淘汰赛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李想和雷军的造车故事,或许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们的 “超级产品” 理念究竟能否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实践正在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我们观察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变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赛道上,敢于表达、勇于实践,本身就值得关注。而最终谁能笑到最后,造出真正被用户认可的 “超级产品”,或许只有市场才能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