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欠债比例”就像人的血压,高不高得看体质
想象一下,车企的负债率就像咱们的血压值。血压太高容易爆血管,但常年健身的人血压高一点可能也没事。汽车行业天生就是个“烧钱大户”,搞研发、建工厂、造新车,样样都得砸钱,所以车企普遍欠债多其实很正常。不过就像人一样,有的车企是“虚胖”(欠债多但还不起),有的却是“肌肉型”(欠债多但能赚钱),关键得看欠的是什么债、还不还得起。
全球车企:老牌豪强“血压”偏高,特斯拉成了养生达人
咱们先看看国际大厂们的“体检报告”。福特、通用这些老牌车企,负债率都在80%左右晃悠,活像血压偏高的中年人。为啥这么高?因为它们家底厚实——全球几十个工厂、上百年的技术积累,这些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比如福特,2024年负债率84.27%,比去年还降了0.07%,说明它虽然背着“房贷”(工厂、设备),但好歹在慢慢还。
大众、丰田这些巨头负债率在60%-70%之间,像是常年应酬的商务人士,压力大但还能扛得住。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负债率只有39.64%,在一群老大哥里像个天天健身的90后——它走的是轻资产路线,工厂少、卖车快,现金流哗哗的,自然不用欠那么多钱。
国内车企的对比:
奇瑞(负债率88.64%)像是个刚创业的年轻人,为了扩张猛借钱,结果书包越背越沉。
赛力斯虽然负债率87.38%,但2025年一季度直接“减肥”10个百分点,像是突然找到了赚钱门路,开始甩掉包袱。
比亚迪、上汽这些“中不溜秋”的选手,负债率60%多,既不像奇瑞那么激进,也没特斯拉那么潇洒,更像稳扎稳打的普通上班族。
欠债多不可怕,可怕的是“利息债”压身
判断车企健康不健康,光看负债率不够,得扒开账本看细节——欠的钱要不要付利息?
国外车企的“硬伤”:丰田、福特、本田这些大佬,60%以上的债务都是要付利息的贷款或债券(有息负债占比超60%),相当于每个月工资还没到手,先得还信用卡利息。比如丰田,2024年总负债2.7万亿,其中1.8万亿是贷款,每年光利息就得烧掉不少利润。
国内车企的“聪明操作”:比亚迪、赛力斯这些企业,有息负债占比不到5%,基本不靠贷款,而是“赊账”(应付账款)。比如比亚迪2024年欠供应商2440亿,但这些都是不用付利息的“人情债”,只要按时还上,压力小很多。
举个栗子:
国外车企像开信用卡买房的“房奴”,月月还利息;
国内车企像找亲戚朋友借钱的“精明人”,暂时不用付利息,但得维持好人缘。
多少负债率算合理?记住三个“关键点”
60%-80%是常态:汽车行业重资产,负债率低于60%可能太保守(像特斯拉是个例外),高于80%要警惕(如奇瑞)。
有息负债别超30%:如果贷款占比太高(像丰田68%),赚的钱可能全填了利息窟窿。
看趋势比看数字重要:赛力斯一季度负债率猛降10%,说明经营改善;通用负债率连年上涨,就像透支信用卡买奢侈品,风险越来越大。
国内车企的“拖延症”是好是坏?
国内车企还有个特点——喜欢拖供应商的账期。比如长安平均205天才给供应商结账,蔚来也要195天,相当于让供应商白干半年多。这么做虽然能省现金流,但风险也不小:
好处:手里留着现金,可以搞研发、扩产能,比如赛力斯靠着“拖账期”,一季度负债率大降10%。
坏处:供应商被拖急了可能断供,就像你总找朋友借钱不还,最后人家连电话都不接了。奇瑞、长安应付账款占营收近50%,相当于一半的生意款都欠着,长期下去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
做生意的都知道,你做不了欠账,没人跟你玩,生意做不大,因为大家都是互相欠来欠去,但是如果我让垫款,我可能更喜欢跟比亚迪、吉利这些回款周期快的公司合作,安全省心。
对比国外:大众、斯特兰蒂斯这些企业,有息负债占比低(27%-32%),但也不怎么拖供应商账期,更像是“既不欠银行,也不坑伙伴”的老实人。
国内外车企,要时刻保持思考力,把借来的钱进行钱生钱
国外车企的优势:规模大、品牌硬,哪怕负债高也能靠全球市场分摊风险(如大众3.4万亿负债,但营收也高达2.5万亿)。
国内车企的绝活:擅长“无息负债”(拖账期)+快速转型。比如比亚迪一边欠着供应商钱,一边狂卖电动车,用赚来的钱还债,形成良性循环。
共同的风险:如果车卖不动了,高负债立马变成“暴雷点”。比如蔚来销量只有22万辆,但有息负债占比22%,相当于小个子扛大包,走不稳就容易摔跤。
普通人怎么理解这些数字?
打个比方:车企就像开餐馆的老板。
负债率=开店借了多少钱(装修、厨具)
有息负债=找银行借的带利息贷款
应付账款=欠菜市场老板的买菜钱
好的餐馆:借钱少(特斯拉)、或者借钱多但能快速翻台赚钱(比亚迪)。
危险的餐馆:借高利贷装修(福特)、赊账太多被供应商断供(奇瑞)。
总结
车企负债率高不高,就像评价一个人胖不胖——不能光看体重,得看是肌肉还是肥肉。60%-80%的负债率正常,但有息负债别超过30%,同时盯着车企能不能“边借钱边赚钱”。国内车企虽然数字看着高,但胜在“欠债不用利息”;国外老牌车企底子厚,但背着沉重的利息包袱。未来谁能在高负债和稳经营之间走好钢丝,谁就能在电动车大战中活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