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行业新闻,我忍不住想咂摸一下。不光是大企业,小公司也都在盯着这些账期、支付制度的事。尤其是两三年前那阵,供应链卡得死死的,换句话说,大家都知道,供应链的钱流顺畅了,行业才能稳住。可是你说,真正落实下来,又有多少?我跟老王(修车师傅,认识挺久)开玩笑,说要不,咱也每个月发个账单,给客户和供应商一样的付款速度?他就笑:那你自己快点,别让人等半年。真要账期60天,算不上多长。就算40天的,实际一用,差不多也得提前做好财务安排。
我倒觉得,行业最近的喊话多半是落实责任的开始,毕竟人都知道,乱象不能光喊不做。就像我以前修车,换个零件,按合同验收不是很重要嘛。你看,像东风、上汽、奇瑞、比亚迪这帮大佬,年年都说诚信、合作,但我心里就有个疑问:他们真能做到吗?这次官方出来倡议,说绝对保障供应商权益,是个表态,但你要说,能彻底落实,得看他们的执行力。有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也在某些人心里:喊的再响,能不行动就算摆样子。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些大厂发的声明,六七千字的样子,核心其实都差不多:保障支付时间、规范流程、强化责任等。可你跑一跑供应商角度,心里就有点苦:都说60天内付,但实际有多少能做到?不全是光说不练吧。有人肯信,有人觉得这不就跟那打了个猛药一样,听听就算。这让我想起上次跟一个供应商聊天,他叹了口气说:我们只是想好好合作,等的久了,压力都变成委屈了。哎,想想也是,企业再大,再有声势,但资金链哪里都差不多:一环没做好,产业链就扯后腿。
这次倡议中,有点让我觉得微妙:明面上说得漂亮,但就像买东西,总有个价格与质量的平衡点。你想,验收那关,车到手了,零部件不合格,或者不符合合同,也很难完全验明白。你让供应商提前打个保票,承诺都成立,结果验不了品质咋办?这是不是某种自我包装呢?我心里在想:这是不是一种喊话式政策,你信了,但未必能彻底做实。
我之前还琢磨,一个细节:汽车行业门槛高,供应链复杂,从零部件到整车,要经过上百个环节。每个环节如同一环扣一环,一环断了,整车都受影响。你说,企业愿意把账期延长到60天,心里也是有风险的。谁都怕出现账期没到,货到不验的尴尬。而这背后,还藏着供应商对大厂的信任问题——大企业表面说好,但难免有人存侥幸心理:说不付,我就慢慢不配合。
有个问题,我挺好奇:如果企业真能做到账期不超60天,供应商的现金流是不是就能好很多?我估算过,普通零件打个比方,一批订单能多赚个5%-8%的利润,背后其实就是资金的流转效率。这不,就像银行放贷一样,放得早收益最多,放得慢了,利息就跑掉了。
也有人说,搞这些倡议是摆样子,真正践行的少。广告上喊得多,落实的少。比方说,我一个熟人是车厂的采购,他曾经叹:喊得族群众多,真正能改的少。他讲账期延迟、拖着不付费,其实是最伤供应商的事。对,我也这么觉得。有些企业还会找借口——验不了货、资金紧,或者下个月还是延延。这不就是折腾,还在用套路糊弄对方呢。
产业链中,谁都知道合作应讲诚信,不能只喊口号。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里,已经成为绝对的王者,我觉得,若想走得长远,企业心要诚实,技术创新要实,品质和服务才是真的王道。那我那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可能是:其实企业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自以为能装聋作哑,但长远看,这些承诺其实是要死不活的烟雾弹。你怎么看?未来的车企,会不会真的把供应商的钱都付到位?还是说,终究还得看眼神与信任这层关系。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不少企业在推数字化流程,像自动验收、电子合同、智能对账——这些新技术,听起来很先进,其实也就是把原来手工的事,用科技装饰了一下。但这些硬件软件能不能真正帮供应商节省时间?我觉得还得继续观察。毕竟,背后还是个人情世故。
说一句:你觉得,在中国这个庞大的汽车市场里,企业之间信用这碗饭能不能吃得稳妥些?那辆车的心跳是不是也和供应链的血液有关?毕竟,没有哪件零件,是在拖延中诞生的。可谁又能说,未来真会一点点改善呢?倒是我,有点期待这场行业大考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