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车圈的消息比昨天快很多。中汽协又出了一份倡议——关于供应链的资金支付规范。说白了,就是希望车企能把钱更准时、更透明地打到供应商手里。这我在行业里经年,也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呼吁,但真操作起来,实际差别挺大。
前几天我跟一位零部件供应工厂的老板喝茶,他皱着眉说:很多订单,付款都得催几次,催得我都惯了。这句话放在我心里反复响。我们不妨动动脑子,估算一下:样本少(可能十几家车企),做个简单比对——比亚迪、理想、蔚来,这几家在供应链上的付款周期估算都在30~45天(体感,少说也有几次延迟)。按照倡议,车企承诺的账期可能会拉到60天内。
细想这些看似少量的差别,背后都隐藏着大问题。供应商的现金流应付账款,付款晚了,手里紧张得就会变成买不到合格的零配件。我曾经调研过一线修车工,提到零件供应不及时,他只是摇头:这就是行业常态。但实际上,这影响的远不止于此。一线工厂要考虑,零件交付不及时,整体生产线就得改排期或压缩质量检测时间。这就像你做饭,菜没提前准备好,临时抱佛脚,厨艺再好都难装出好味道。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去年我翻了下存档,那时候一份供应链改善方案里的数据——某品牌车型,每个环节成本差异实际上并不大。配件的采购成本比市场价高个10%的情况很常见,但交货延迟带来的时间成本更难量化。估算一下,百公里的制造成本可能会因此多出0.2元到0.5元。看起来不多,但大批量转化下来,也挺惊人。
我想,得让大家理解,供应链其实很像生活的后厨。你没提前备料,突然得补一个调味料,厨房忙得晕头转向。供应链就是那个厨房,支付托付就是备料。车企要快,供应商更要稳。蔚来提到坚持60天以内支付,实际上带来的不仅是合作稳定,还可能减少供应商的财务压力。你说呢,这就像你每月按时还房贷,心里踏实,做事也顺顺当当。
但问题是,车企能做到这样,真的少有。很多时候,大家都懂得先付款,后验收,但实际操作中,最怕的还是意外。一次我和一位采购经理调侃:你们都交月结账单,结果催账的人比催车还忙。他苦笑,供应链管理还真是一门艺术。未来如果这个规范落实了,还会带来多大变化?我别的没保证,觉得供应链的稳定会让车辆品质更有保证——毕竟,零件的质量不只是出厂检测通过了就完事,还关乎钱款落实。
说到付款,我还想问,车企是不是太看重短期现金流?你知道,供货关系得长远,不能只靠账期来绑架供应商。你曾经试过和供应商讲条件,试图压低成本,结果交货马马虎虎,质量懈怠,你感受到的压力是?当然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偏向供应商的一方——实际上,这个平衡挺难把握。长远看,一个稳健的合作关系,胜过短期的利益冲突。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信任,我觉得即使车企一再强调支付规范,供应商也不一定全都心甘情愿。有些厂商会怀疑:这会不会只是个口头承诺,实际又是个摆设?如果不落实细节,逾期如何处罚?验收不合格怎么办?这都是实打实的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一张合作方案的流程图,上面标明订单确认→交付→验收→付款。呵,流程虽好,但实际操作中,哪一环不是你追我赶。我曾经而已,问过一线操作员:你们的验收标准是啥?要不要再细点?答复:简单点,能拼合,我们就算合格。你看,这就跟吃饭一样,心里有底,但具体还得看那份标准的严苛程度。
很多人可能会问,供货关系是不是只是个支付链那么简单?我觉得这关系到行业的诚信体系。要搞清楚,有没有人会因为不停拖账,掉链子?或者说,车企是不是太依赖短期账期或付款时间的竞争优势?价格一直低价竞争,最后都补贴供应商了。平时,很多人嫌麻烦,签合同时一句交货及时,款项到账快点,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还要提醒自己一句,小心别把问题想得太大——毕竟,各家车企付款流程、压力不同。像理想,比较重视伙伴关系,承诺60天内付清;比亚迪调整账期,整车质量追求,还行(这段先按下不表);蔚来则强调高质量,强调合作长远。背后都反映出一个问题:是不是行业都到需要制度底线来倒逼公司?还真不能一刀切。你觉得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那些行业推动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一线,可能还得经历水面下的拉锯。不是说一句倡议就会变成行动。很多时候,供应商的现金流压力其实就是行业脆弱线上的一个钩子。
好吧,讲这么多,你觉得,供应链的未来会变得更稳吗?说白了,能不能真正建立起互信、共享的价值体系?或者,还是得看那个最细节的一个小动作——有人会不会在付款日那天,提前打好款,然后偷着高兴一下?
我开车回家的路上,窗外树叶轻拍风声,心里盘算的还是这些细节。你会不会也觉得,行业的题目一直是制度+人心,但从实际来看,还是一个个看得见的微小变化积累起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