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但凡您去逛逛车展,或者在马路上多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新出的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车门上那个我们熟悉了几十年的门把手,好像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做“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
当您用钥匙解锁时,它会像变魔术一样自动弹出来;当您锁上车门或者车辆行驶起来,它又会悄无声息地缩回去,让整个车身侧面看起来光滑平整,充满了未来感。
从几十万的豪华品牌,到十几万的家用轿车,甚至一些燃油车也开始跟风,仿佛不装上这么个东西,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然而,这个看起来很酷的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却引来了铺天盖地的吐槽。
只要您打开一些汽车论坛或者车主交流群,抱怨声简直不绝于耳。
北方的朋友说,冬天一上冻,这门把手就成了“冻豆腐”,按也按不动,弹也弹不出,急着出门却被自己的车拒之门外,别提多尴尬了。
还有车主反映,这东西金贵得很,稍微有点小毛病,去维修店里一问,动不动就要花上大几百甚至上千块,比修个传统门把手贵多了。
更有手掌大一些的男士抱怨,那弹出来的细长条,抠着费劲,一点也不顺手。
可奇怪的是,尽管用户骂声一片,汽车厂家们却好像集体戴上了降噪耳机,对这些声音充耳不闻,依旧在新车型上乐此不疲地安装这种门把手,甚至在设计上越做越花哨。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厂家们是真的铁了心要跟消费者对着干,还是这小小的门把手背后,藏着我们普通人不知道的门道呢?
要理解厂家为什么如此执着,我们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面子”,一个是“里子”。
先说“面子”,也就是美观。
这股风潮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当时整个消费电子领域都在追求一种极简的设计风格,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力求简洁、一体化。
这股风潮很快就影响到了汽车设计界。
设计师们认为,传统那种凸出来的门把手,破坏了车身侧面流畅的线条,显得有些多余。
于是,隐藏式门把手应运而生,它能让车身看起来更完整、更光滑,科技感也更强。
在“颜值就是生产力”的今天,一个漂亮的外观确实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这对于卖车来说,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加分项。
再说“里子”,这就牵扯到新能源汽车一个非常核心的性能指标——续航里程。
您可能觉得一个门把手能有多大影响?
但在空气动力学里,任何凸出车身的部件,在车辆高速行驶时都会增加空气阻力。
对于传统的燃油车来说,油箱里有几十升油,多那么一点点风阻,对油耗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于电动车来说,电池里的每一度电都得精打细算。
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测算,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可以让一台车的风阻系数降低大约0.01Cd。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小,但把它换算成续航里程,对于一辆续航500公里的车来说,可能就意味着能多跑3到5公里。
在各家车企为了续航里程争得头破血流的当下,这多出来的几公里,就成了宣传册上一个重要的卖点。
所以,为了更好看的外观和更长的续航这两个核心卖点,车企宁愿承受用户的抱怨,也要坚持这个设计。
那么,难道工程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想过冬天会冻住、电机可能会坏这些问题吗?
其实,负责任的工程师早就把这些极端情况考虑进去了,并且准备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冬天结冰的问题,现在主流的设计都会在门把手的电机和机械结构附近,加装一套微型的电加热系统。
当车载电脑检测到外界温度过低时,就会自动给门把手“预热”,防止内部的润滑油凝固或者有冰霜冻住活动部件。
再比如,万一车辆完全断电,或者电机彻底失灵了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隐藏式门把手都预留了“后门”,也就是一个隐藏的机械钥匙孔,通常用一个小盖板盖住,关键时刻可以用物理钥匙强行打开车门。
有些高端车型甚至还有一根应急拉索,一拉就能把门把手拽出来。
此外,为了防止自动缩回的门把手夹到手或者书包带,内部还装有压力传感器,一旦感受到阻力就会立刻停止并弹回,保证使用安全。
既然设计考虑得这么周全,为什么现实中还是有那么多车主遇到麻烦呢?
问题的关键,最终还是落到了“成本”这两个字上。
一套功能齐全、用料扎实的隐藏式门把手系统,包括了电机、传感器、加热装置、应急装置等等,成本并不低,可能要几百甚至上千元。
对于一些售价本身就不高的车型来说,厂家为了控制整车成本,就可能会在这里动脑筋。
比如,把那个很实用的加热功能给减配掉,或者换用一个性能没那么稳定、寿命也没那么长的廉价电机。
这样一来,虽然车子外表看起来同样有隐藏式门把手,但实际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骂这个设计是“智商税”,其实根源可能在于我们买到的,是一个被厂家“偷工减料”了的版本。
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乱象和消费者的安全担忧,国家主管部门也终于开始行动了。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这可以说是直接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乱象亮出了“黄牌”。
这份文件里的要求非常具体,也很有针对性。
比如,它强制要求车辆必须配备在断电或者发生碰撞后,仍然能够通过手动方式打开车门的装置,这就杜绝了极端情况下车内外人员被困的风险。
文件还要求,这些应急开启装置的位置和操作方法必须有统一、清晰的标识,不能让车主和救援人员在紧急关头还要像寻宝一样去找开关。
此外,对于门把手的防夹功能、在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以及对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友好度,都提出了明确的测试标准和要求。
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就曾公开表示,他认为隐藏式门把手除了能稍微降低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风阻外,还带来了重量大、噪音大、碰撞后可能打不开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偿失。
这次国家标准的出台,可以说是为整个行业划定了一条安全的底线,它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汽车作为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任何技术创新和设计都必须以安全、可靠为前提。
那些为了追求所谓的美观和科技感,而在安全性、可靠性上打折扣,甚至不惜减配来控制成本的做法,以后将行不通了。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它意味着,未来我们能买到的汽车产品,在这些基础但至关重要的细节上,会更加让人放心。
汽车技术的进步,最终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守护人的安全,而不是仅仅为了取悦眼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全部评论 (0)